中医诊断学的3大原理,告诉你不知道的秘密

言身的记事本 2025-04-19 17:34:55

读故事学中医

小王打开笔记本,坐在谢老师对面的小椅子上,抽出一支笔,边翻页边说:“老师,我最近在复习中医诊断的原理,但对几个基本概念还不是特别理解,特别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衡变’这三条,我总觉得它们很像但又有细微区别。您能再讲讲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眉宇间浮现出一丝赞许。他喜欢学生带着思考来提问,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业。

“好问题。这三条原理确实相互联系,但各有侧重。”他略作思索,语调缓慢而清晰,“我们从‘司外揣内’开始讲。”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条基本原理:司外揣内

谢老师轻轻叩了叩桌面,像是在击打节拍,“‘司外揣内’,你可还记得《灵枢·外揣》中的原文?”

小王一愣,飞快翻了翻笔记,支吾着道:“记得……大概是‘察色以知病,听声以知病’,意思是观察外在表现推测内在变化?”

谢老师轻轻一笑,“不错,但要更深入些。中医诊断,不是靠想象,而是从病人外在的症状——比如面色、舌苔、脉象——去推测五脏六腑的内在功能是否失调。这就好比,我们看树叶的颜色变化,可以推测树根是不是出了问题。”

小王点点头,边听边在笔记上写下:“司外揣内:从体表症状推测脏腑状态,表里相应。”

谢老师继续道:“《丹溪心法》也说得很直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中医历来重视望诊、闻诊,因为病根虽藏于内,终究会外现。若能精察,就能‘以表知里’。”

小王眼神亮了起来:“那这个‘表’,就包括舌象、脉象、声音、气色这些?”

“对。”谢老师点头,“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有时候光看病人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气,甚至是气味,就能猜到大概的问题在哪。”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条基本原理:见微知著

小王惊叹地睁大眼睛,“这太神奇了……但老师,这是不是就和‘见微知著’有点重合了?”

谢老师点点头,“你说得好,这正是你容易混淆的地方。”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泛黄的《医学心悟》,轻轻翻到一页,念道:“‘见微知著’——以微小、局部的变化,推测出整体的病变。这是另一种思维路径。”

“具体来说,它强调的是‘以小见大’,比如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可以判断肝脏的状况,因为‘目为肝之窍’;再如舌诊,舌头上的一个小变化,往往对应着整个脏腑系统的问题。”

小王眉头微皱,认真记录下老师的话,眼睛不时扫向谢老师的表情,生怕错过一丝关键信息。

“你记住,”谢老师语气严肃起来,“‘司外揣内’是从‘表’看‘里’,更偏重病因;而‘见微知著’,则是从局部看整体,更偏重病势。二者相辅相成。”

“原来如此。”小王若有所思地轻声道,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下:“见微知著:从细微局部推及整体病变,如目察肝、舌映五脏。”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条基本原理:以常衡变

“很好。”谢老师微笑着,神态舒缓,接着补充道:“这第三条‘以常衡变’,是我们判断疾病的标准。你先说说,你觉得‘常’是什么?”

小王放下笔,认真思索了一会儿:“应该是指健康、正常的状态?比如舌淡红、脉滑有力?”

“不错。”谢老师颔首,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变’则是异常状态,而‘衡’是指对比和衡量。没有‘常’,就无法识别‘变’;不懂正常脉象,如何看出病脉?”

“所以,‘以常衡变’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中医诊断必须建立在熟知健康状态的基础之上?”小王的声音有些兴奋。

谢老师露出赞许的笑意:“正是。你看《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就是要我们在望色、切脉时,把握恒常,再看奇变。有时候,最微妙的变化,就是关键所在。”

0 阅读:2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三大原理.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