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社报道,日前,乌克兰政府公布与美国达成的矿产协议意向备忘录,同日,美、乌、法、英、德五国代表在巴黎首次同席谈判,局势微妙。
乌克兰公布的备忘录文本显示,美乌双方将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旨在吸引国际资本助力战后经济复苏。这一基金的设立被视为美国对乌承诺的具象化,但细节尚未完全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特别提及乌克兰“自愿放弃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库”的历史,暗示美国可能以此作为谈判筹码。1994年,乌克兰在《布达佩斯备忘录》中弃核以换取俄、美、英的安全保证,如今这一议题再度浮出水面。
乌总理什梅加尔资料图
协议的另一关键点是美国承诺“尊重乌克兰加入欧盟的义务”,避免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冲突。然而,乌总理什梅加尔下周访美的行程暴露了紧迫性——双方计划在4月26日前完成技术性讨论并签署协议。
时间表的压缩凸显基辅方面的压力。此前,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因分歧激烈争吵,导致2月的协议流产,而美方最新草案将乌方需偿还的援助金额从3000亿美元降至1000亿美元,这一调整被乌媒称为“美方立场的软化”。
同一天,巴黎上演另一场关键博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乌、法、英、德代表举行会谈,马克龙称之为“积极且有建设性”。这是冲突爆发以来五国首次同席,但法国《费加罗报》直言,乌方声音恐被“美方主导的议程淹没”。
马克龙资料图
会谈聚焦三大议题:对俄制裁松绑、军事援助续供,以及欧洲是否为美制武器埋单。法国总理贝鲁此前批评美国“背弃西方核心价值观”,而德国和英国更关注自身在谈判中的话语权。鲁比奥虽声称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但美俄外长的单独通话暴露了华盛顿的“双轨策略”——一边拉拢欧洲,一边与莫斯科私下接触。
两场会议同日举行,折射出乌克兰的被动处境。矿产协议的快速推进表明基辅急需资金,而巴黎会谈的“五国同席”实则是欧洲试图平衡美国单边行动的尝试。乌方代表团此行本为争取更多军事援助,但法国BFM电视台指出,欧洲国家的不满在于“被排除在美俄核心谈判外”。
泽连斯基政府面临双重压力:经济上依赖美国援助,政治上需维系欧洲支持。2月访美失败后,乌方团队辗转沙特、美国多地磋商,最终版本协议虽降低偿还金额,但仍以矿产收益为抵押。而在欧洲看来,乌克兰问题正沦为美俄交易的筹码,马克龙与鲁比奥的“工作午餐”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布鲁塞尔的担忧未减。
泽连斯基资料图
1994年的弃核决定让乌克兰失去战略威慑力,如今美乌矿产协议是否隐含新的安全承诺,尚不明确。而五国巴黎会谈的“团结表象”下,欧洲对美不信任感加剧。法国《世界报》称,西方峰会已沦为“无尽的外交走廊”,乌克兰的诉求可能再次被大国博弈稀释。
随着乌总理访美日期临近,协议签署或成定局,但基辅的代价几何?欧洲能否在美俄之间争取更多话语权?答案将决定泽连斯基政府能否在夹缝中找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