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是,二野部队的第三号领导人,在原本应获授军衔的名单上,被毛主席亲自删除,因此失去了获得军衔的机会。
二野部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无疑是刘邓两位将领,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三位关键人物又是谁呢?或许有人会猜测是后来被授予开国上将衔的李达,但实际上,真正的三号人物是张际春。
张际春担任政治部主任期间,在军队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众人的广泛赞誉,连毛主席也对他寄予厚望,并给予重要职责。然而,在1955年毛主席审阅授衔名单之际,却决定将张际春的名字排除在外,决定不为其授予军衔。
在通常情况下,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所获军衔往往高于参谋长。然而,在第二野战军却出现了例外,参谋长李达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张际春却未获得任何军衔。他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但最终却在授衔名单上被毛主席删除,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一、一波多折,军衔制度终实施】
1955年,我国举行了首次正式的军人授衔仪式,这一制度的建立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清朝末期,我国就已初步建立了军衔制度,只不过当时该制度尚未发展成熟。
1895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清朝末代皇帝意识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为了打造一支更为强大的军队,他开始参考西欧的军衔制度。随后,清朝确立了三等九级的军衔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这套制度在1905年正式得以实施。
历经六载的持续调整与优化,中国近代的军衔等级制度框架得以初步构建。步入民国时代,在袁世凯与蒋介石主政时期,军衔制度遭遇了废除、重新颁布以及多次修订的过程,这一系列反复的调整使其逐渐趋于成熟。
随着我军力量的逐步增强,构建独特的军衔制度体系的构想逐渐形成。追溯至1937年,工农红军成功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实现了更好的统一,此时,军衔制度的初步构想首次被提出。
1939年初,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朱德等人在4月份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关于军队制度建设的倡议,着重强调了构建一系列制度以规范军队管理,其中正式提议了军衔制度的设立。紧接着,在同年5月,部队内部正式发布了推行等级制度的命令,清晰界定了等级制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一制度并未能顺利落地执行。
1946年,军衔制度再次被提出。彼时,抗日战争胜利的余温尚存,国共双方已签署了“双十协定”。进入该年1月初,双方又进一步签订了“停战协定”。随后,在1月末,各党派共同参与的政治协商会议顺利举行,并通过了“政协决议”。在此决议中,国民党方面认可了我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并针对协定中的各项条款,着手进行具体的实施部署。
有一项议题聚焦于军队归属国家管理的问题,“决定”内提及需讨论并确定军队的改编方案,在此背景下,军衔制度的推行变得尤为关键。军衔制度的具体细节逐步得到明确,其中评定军衔的依据也在持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军衔等级的划分两次均参照了国民党的军衔体系来进行。
然而,此次尝试依旧未能如愿以偿,缘由在于蒋介石单方面废止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协议,随之而来的全面内战导致军衔制度的推行被再度推迟。
新中国初创之际,我军重新开始规划军衔制度的框架与细节。1951年,中央军委下达指示,要求各部门启动军衔制度的筹备工作。两年后,即1953年,正式启动了军衔制度的准备流程和实施计划。然而,由于需优先确保军队稳定和推行兵役法,直至195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衔制度才得以正式落地执行。
在正式授予军衔的仪式之前,拟任名单经历了诸多讨论。起初,该名单中包含了毛主席,但他坚决回绝了军衔的授予,并倡导其他在地方工作的干部应淡泊名利。经过多次的调整与修改,最终确定了正式的授衔名单。
在拟授大将军衔的人员名单里,有一位名叫张际春的政治部门负责人,深得毛主席的赏识,同时也被军中同仁亲切地称为“老张”。那么他究竟凭借哪些方面的杰出表现,得以入围大将军衔的候选呢?
【二、一心向民,亲切称为“老妈妈”】
张际春于1900年诞生,其智慧启迪之地为湖南。家境贫寒导致他多次中断学业,然而,恶劣的学习环境并未使他放弃求知之路。1922年,他就读于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期间,有幸聆听了一次毛主席的讲话,这次经历激发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自此,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6年,他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次年便肩负起重任,出任县委农委书记。1928年,他积极响应号召,跟随朱德等领导人参与的湖南起义,随后踏入井冈山根据地。张际春在思想引导方面有着显著能力,他专注于党的宣传与政治工作,是我国政治工作领域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随后,张际春持续展现其长处,在团队的思想建设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久,他于1930年被调往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职。此后,他频繁在各部门的政治部调动并开展工作。1932年,他还负责创办了《战士报》。
随后,因反对1834年的不当方针而遭受挫折,但张际春很快便重获信任,并积极投身于反围剿的斗争中,他在红军中负责宣传、接收新成员等工作。次年,他担任了红军大学政治教育主管,致力于对年轻一辈进行思想引导与教育。
四年时光流转,至1938年,张际春被调任为抗大政治部主任。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在抗大历经多次调动,最终在1940年来到了河北邢台。在此期间,他与身边的将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关系十分和谐,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张哥”。
为何如此评价张际春?观察其行为便可知晓。在日常工作中,张际春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然而私下里,他却十分关注每位同事的生活与成长。1943年,当抗大即将返回陕北之际,有位男同志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可一旦随队离开,两人将面临分离,甚至有可能再难相见。
随后,张际春迅速联络了他的挚友罗瑞卿,在罗瑞卿的协助下,二人在陕北顺利举办了婚礼。遇到有人心绪不宁或犯错时,张际春不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而是会以平和的态度与对方交谈,使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张际春在与当地村民相处期间,始终践行党的纪律,保持良好的作风。他从不为村民增添负担,反而主动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例如,当他初到邢台南峪村时,借住在郭老汉家中。他很快就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与郭老汉一起铺床、打扫卫生。有一次,在看书时,张际春不慎将郭老汉家中唯一的椅子损坏,他立即拿钱请木匠修理好。
张际春不仅修复了椅子,还主动提出额外给郭老汉一块大洋作为赔偿。这让郭老汉深感意外,他急忙表示家里的椅子本就老旧,理应更换。然而,张际春坚决要求给予补偿。一番推让后,双方最终各退一步,达成了一致,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张际春不仅自身和蔼且自律,对子女也秉持同样标准。秋季农忙期间,他的幼子曼头协助郭大婶收集栗子,仅因接受了一袋栗子作为答谢,便遭到了张际春的严厉责备。他与妻子罗兰一同,携子向郭大婶跪地致歉,并郑重表明身为八路军的一员,必须严守纪律,不容有违。
1941年春日之际,张际春于抗大的一次集会上发表讲话,不料,老资格的红军战士张东影缓缓步入会场,迟到显现。张际春随即以和缓的语调对他进行了责备。事后得悉,张东影是因救助一名孩童而延误了时间,张际春知晓后,内心深感歉意。
尽管在那次会议上,他未对张东影提出严厉指责,但在意识到自己误解对方后,数日后的另一场大会上,他郑重地向张东影表达了歉意,并自我反省。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位同志,而非自视甚高,此举赢得了士兵们的尊重与信任。
张际春不仅关心政治工作,在抗大的日常生活管理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参与并指导开荒工作,时常忙碌到忘却时间,直至深夜仍在辛勤劳作。随后,他引领抗大师生共同参与开荒种植,有效解决了学校的粮食短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紧张的状况。
类似的事迹不胜枚举,张际春“老妈妈”的昵称,正是源自他无数次触动人心之举。随后,张际春继续跟随部队四处奔波,1949年时,他出任了第二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及前线委员会等职务,其才能备受部队认可,被视为二野的第三位核心领导人物。
在一次二野的展览上,张际春与刘邓二人的肖像被并列展出,这一安排凸显了张际春在二野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连李达也位于其后。至1950年,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随后又转至行政委员会任职。
从1950年至1954年间,张际春随部队参与了国民党的改编及剿匪行动,历经多种规模的活动。他还投身到重庆市的管理中,负责接手工作,并逐渐成长为该地区的领导者。
【三、无缘军衔,仍一心为民却含冤】
建国后,我国具备了实施军衔制度的充分条件。在正式授予军衔前的初步规划中,包含有毛主席、邓小平等领导人。依据相关规定,毛主席本应被授予大元帅的军衔,而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则计划被授予元帅军衔。
然而,当毛主席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元帅军衔时,他当即婉拒了这一荣誉。同时,他还倡导其他在地方岗位上工作的同志放弃接受军衔,这一建议同样适用于那些曾服务于中央军队而后转至地方的同志,他们也应不参与授衔。
在中央领导的表率作用下,尤其是毛主席主动不参与军衔评定,这一举动有效解决了诸多授衔难题。同时,明确规定了离队军人不再纳入授衔范围。基于此规定,毛主席决定从授衔名单中移除自己的名字。原因在于,1954年他已被调任至中央宣传部,继续致力于政治领域的工作。
此外,毛泽东主席亲自与他进行了交谈,勉励他把在部队中积累的政治工作经验,应用于地方的宣传工作之中。据此,张际春完全遵循上级的指示,告别部队,踏上了新的职业征程。
由于这次调任,张际春离开了部队,因此失去了参与军衔评定的资格。然而,张际春并未对此事过分介怀,随后他全心投入到国家的文化教育工作中。
张际春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也留下了足迹,他曾在中医研究院强调中医的关键地位。随后,他在教育领域及扫盲工作中施展才华,为新中国的持续进步做出了贡献。
然而,张际春的政治生涯并未长久地平稳发展,很快就遭遇了诬告,并且失去了挚爱的妻子。
1966年,受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张际春一家搬离了中南海。这次搬迁,张际春深知情况非同小可,他破例让子女浏览了自己的文件,意在让他们理解这场运动将波及众多人士,就连他自己也难以置身事外。
然而,张际春未曾预料到他们的反应会如此强烈,他特别叮嘱家人行事需小心谨慎,避免被人揪住把柄。他反复告诫子女,处理事务要有根有据,不可随意给人贴上标签。但出乎意料的是,正因为他们没有盲目跟风,反而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张际春的配偶罗兰,因发表了一项言论,被视作反对党的声音,随后要求张际春对她进行批评指导并提交书面反省。然而,罗兰坚决不认为自己有错。这一过程中,直至张际春接到停职审查的通知时,罗兰因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离世。
即便她的离世,也遭到了无端谣言的诋毁,被错误地传为自杀。为了还妻子清白,张际春不得不强忍悲痛,亲自进行尸体解剖以证事实。然而,这群人的恶意并未因此收敛,连他的孩子也未能幸免,遭受了批斗和殴打。面对四面八方的持续批斗,张际春身心俱疲,最终不幸突发脑血栓。
随后,在朋友的鼎力支持下,张际春的状况慢慢好转。然而,命运弄人,1968年8月中旬,张际春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出于保护,他的子女选择隐瞒真相,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中,默默期盼父亲的生命能得以延续。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仍有人对张际春进行不实指责。
然而,张际春的生命很快走到了尽头,就连他的遗体也几乎被人遗忘,最终只能由子女默默料理后事。张际春一生曾有过无数辉煌,却遗憾地以冤屈收场。
【四、死后冤情终平反,军衔再改终稳定】
1978年,邓小平致信张际春的家属,对张际春的历史贡献给予了认可,并认为有必要进行澄清。基于此,中共中央于次年1月,即1979年1月,正式为张际春平反昭雪。这一举措标志着张际春及其家人的名誉得到了恢复。
1965年,即军衔制度实施十年之后,该制度被废除。随后,在1988年,我国决定恢复军衔制度,以此进一步健全军队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