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泽东诞生于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协助家中事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正因如此,毛泽东内心深处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情感。
离家求学期间,毛泽东不仅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全力投入到党员的发现与培养工作中,同时特别重视与工人阶级建立联系。为了拉近与工人的距离,他换上普通衣物,频繁前往工人聚集的场所,主动与众人结交朋友。因此,毛泽东与工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毛主席进京,工人们翻身做主】
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之际,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此时毛主席得以抽身,更多思考如何接收并有效治理城市。然而,他心中最为牵挂的是工人阶级,时刻关注着工人的境遇,尤为重视他们的生活状况。
因此,毛泽东常强调:“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同时也要团结其他劳动者,并将知识分子吸纳进来。”“首要任务是提升工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大家的日子,否则我们将难以站稳脚跟。”
在中国各大城市被逐步攻占的时期,毛泽东内心最为期盼的是实现“和平接管”。他并非热衷于战争之人,在一路走来的历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大量同志的牺牲。他深知,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最向往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
在讨论关于解放北平及华北其他城市的策略时,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策反的途径。他通常不主张直接采取军事行动,除非到了没有其他选择的地步。然而,策反工作并非易事,以徐向前试图促成太原和平解放的情况为例,阎锡山始终固执己见,不予配合。听完相关汇报后,毛泽东轻轻摇头,表示:“看情形,太原的战斗恐怕难以避免,但愿北平能够避免这样的局面。”
在尝试说服傅作义投降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付出了诸多努力,探索了多种途径,旨在避免战争,实现和平解放。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傅作义最终同意接受和平改编。这一决定确保了北平城及其超过200万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北平解放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平津工作队”即将入驻北平城。在启程前夕,毛主席对此事颇为挂心,连续发布了数条指令,核心内容是:“你们进城后,需将杰出的干部与适宜的办公场所留给总工会。”随后,中央确实将中南海新华门附近,原“伪市参议会”旧址,分配给了总工会作为办公地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还亲自为中华全国总工会题写了门匾。这一举措,让广大工人深感荣幸,感受到了极高的重视。
1949年,值“二七”惨案26周年纪念之际,北平市举行了一场宏大的集会。三万多名工人汇聚一堂,庆祝他们挣脱束缚,真正成为命运的主人。工人们精神饱满,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高呼着振奋人心的口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当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领导抵达北平之际,路旁早已列队站好了众多工人。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内心的情感难以言表,却依然维持着良好的秩序。待到亲眼目睹毛主席缓缓走近,工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高声向毛主席致意。毛主席表现得极为和蔼,主动伸出双手与大家一一相握。有的工人一旦握上了毛主席的手,便久久不愿放开。
毛泽东及中央领导抵达北平后,首要目的地是颐和园。他们自西柏坡启程,历经两天行程,途中未曾片刻停歇。考虑到让大家稍作休整,领导层经讨论,决定先让毛泽东在颐和园稍作休息。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部,曾是清代皇室休闲的场所。昔日,该园曾一度对外开放,但彼时因园内建筑年久失修且缺乏维护,整个园区显得颇为荒凉。毛主席抵达颐和园后,随即放下行李,提议与叶子龙一同散步。漫步园中,毛主席注意到四周空无一人,不禁感到好奇,便问道:“为何这里空荡荡的,没有游客呢?”
叶子龙回复道:“为确保领导安全,今日公园将暂停对外开放。”社会部的同事随即补充道:“原本园内有僧人及工作人员居住,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已安排他们离开颐和园。”听闻此言,毛主席皱起了眉头,表达不满:“公园乃公众场所,没有游客怎成体统。”
毛主席再次询问了颐和园的管理状况,管理处的负责人柳林溪进行了详细说明:“我们这儿接收了二十几位老员工,还新招了三十多名工人。刚接手时,发现这些老员工处境困难,连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为此,我们接管后,立即与市财政部门协调,成功为他们补发了两个月的薪资。”
听闻这些话,毛主席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了。他特意嘱咐柳林溪,千万不要解雇工人,薪资需维持原样,不要做任何调整。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应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寻求指导。
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期间,某日,毛泽东与毛岸英一同外出散步。当他们行至东门下坡处时,偶遇几位建筑工人正在休息。工人们经过一上午的辛劳,此刻正享用午餐。毛泽东走近观察,发现工人们的食物仅是玉米面制成的窝头和简单的咸菜。
毛泽东与工人们一同落座,他关切地询问起他们家庭最近的情况。这些工人并不清楚坐在身旁的就是毛泽东,因此毫无拘束,很快就与毛泽东愉快地交谈起来。毛泽东转头向旁边一位较为年轻的工人问道:“年轻人,你的名字是什么?今年几岁了?”
经过询问得知,这位年轻的员工名叫李志强,年仅十七岁。家境贫寒迫使他早早离家,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毛泽东见到这位少年便心生怜悯,如此年幼便需承担生活重担,令他心情沉重。看到他们手中捧着的剩饭,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关切地提醒道:“经常吃冷饭再配上凉水,对身体可不好。”
旁边一位年长的工人接过话题:“如今能吃上窝头,就已经很好了,我们也习惯了。回想当年,这里被日本人占据,连窝头都难得一见。国民党统治时期也一样,只能勉强吃玉米面,一天的工钱仅够买三斤玉米面。跟那时候比起来,现在的生活确实好多了。”
老工人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十分满意,毛主席得知后心中倍感欣慰。简短交流几句,他便起身告别了。接着,毛主席前往部队探望士兵们,并且走访了几户农民家庭。
【毛主席视察工厂,关心工人生活】
1950年,毛泽东在完成对苏联的访问后,在归途中特意安排了时间,前往哈尔滨车辆厂及沈阳橡胶厂进行考察。他首先抵达哈尔滨车辆厂,在厂区内进行了参观,全面询问了车辆制造流程及员工工作现状。紧接着,他前往沈阳橡胶厂,同样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厂内的管理层及员工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况表达了关切。通过此次考察,毛泽东对这两个工厂的生产运营状况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
抵达哈尔滨车辆制造厂后,厂长诚挚地提议毛主席前往办公楼稍作休息,但毛主席微笑着婉拒道:“不必了,我们还是直接去生产现场看看吧。”步入车间,毛主席立刻注意到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工人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老工人一眼望见毛主席,眼中顿时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还未来得及反应,毛主席已主动上前握手:“您好!”
老工人内心充满激动,连忙表达道:“主席,您实在太辛苦了!”话音刚落,毛主席便走向另一位正忙碌的工人,主动伸出手要与他相握。那位工人注意到自己双手沾满油污,本想迅速擦拭干净,但还未及行动,毛主席的手已经热情地伸到了面前。工人一时感到有些尴尬,不知所措,只能连忙向主席问好:“主席,您好!”听到问候,毛主席和颜悦色地回应:“你好,同志。”
昔日,沈阳橡胶厂在东北地区堪称重量级企业,经济影响力显著。工人们万万未曾料到,毛主席竟会亲临工厂,这一消息令众人欣喜万分。抵达炼胶车间后,在工人孙元庆的指引下,毛主席开始学习操作流程及配料成分。孙元庆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他连连称赞孙元庆工作态度认真。
孙元庆始终铭记着那次与毛主席的直面交谈,提及此事,记忆依旧鲜明:“与毛主席交谈,感觉如同与家人闲谈,分外亲近。他那时的和蔼面容,我至今印象深刻,时常在夜晚的梦境中重现。”
毛泽东与李延年工人亲切地进行了手部的接触,待他离开后,周围的工人们纷纷聚拢过来,询问李延年的感受。李延年难掩激动之情,回答道:“毛主席就是我们工人的领袖。你们瞧,我这手满是尘土,但毛主席完全没有介意,毫不犹豫地与我相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均需从零奠基,国内建设任务紧迫,工人群体担当起核心支撑的角色。面对国家发展的重重挑战,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及政治制度,旨在确保民众拥有自主权,掌握政治决策权。农民开始管理生产队事务,工人也参与到工厂的管理中,工农群众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翁。
毛泽东主席对工业领域的进步极为关注,他经常定期前往工厂视察实际情况。
秦皇岛的耀华玻璃公司,在中国玻璃工业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常被视为该领域的先驱。然而,耀华玻璃的成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回溯至1948年,由于当时国民党的混乱管理,耀华玻璃厂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几乎陷入崩溃边缘。
1951年间,玻璃制造厂遭遇了新的困境,所生产的玻璃布满了气泡。显然,这样的产品难以找到买家,销售成了大问题。为此,厂方管理层紧急召集全体员工举行会议,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然而多种尝试均未奏效。面对僵局,厂领导决定向外求助,联系了重工业部门,并邀请了在大连工作的苏联专家沙峰诺夫前来,期望他能协助解决这一难题。
该状况汇报提交至毛主席处,他极为重视,立即指示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沙峰诺夫抵达耀华玻璃厂后,随即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着手从调整温度、更换原料及技术人员调配等几个方面入手。不久之后,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玻璃制造厂未曾预料到,毛泽东主席一直在关注着他们的动态。当玻璃中的气泡问题得以克服后,毛泽东决定亲自前往工厂进行视察。
1954年,几辆小汽车缓缓停靠在玻璃工厂入口。车门缓缓开启,一位身材高大的领导步出,身着深灰色服装,头戴同色系帽子。工人们见状,不禁惊讶地认出,来者竟是毛主席。
在车间内部,毛泽东与工厂负责人赵衡、高志探讨了工厂的生产情况,包括制造玻璃所需的材料,以及是否有现成的产品样本可供参考。工厂的副书记得知后,迅速从实验室取来了样品呈给毛泽东。毛泽东接过样品,仔细查看了上面的标识,同时询问:“咱们厂的产量如何?”高志笑着回答:“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销量也是全国领先。”
获取这一数据后,毛泽东内心感到十分愉悦,他仔细巡视了工厂的每一处。在技术问题上有所了解后,他特别关心起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当他来到2号窑时,立刻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热浪,脸上的汗水不断涌出。他随即询问:“这车间内的温度具体是多少?”“1600度。”高志迅速回应道。
毛泽东显得有些意外,他疑惑地询问:“为何如此高温?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能承受得住吗?”话一出口,高志顿时领悟,原来毛泽东关心的是车间内的温度,而非熔炉的高温。高志连忙更正:“是30至40摄氏度,我弄混淆了。”毛泽东闻言后微微一笑,随即认真叮咛:“这样的温度也不低,工人们确实辛苦,你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劳动安全保障。”
高志听完后连连表示赞同,心中的重负瞬间减轻了许多,多亏他反应迅速,才化解了这场误会。然而,他并未意识到,接下来还有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即将发生。当他们一行人来到玻璃切割装配车间时,毛主席观察到工人们轻而易举地用双手托起一整块玻璃,随后只听“咔嚓”一声,玻璃竟完好无损地落在了桌面上。
看到工人们熟练的操作,毛主席心中十分欣慰,随即转向高志问道:“你是这里的负责人吧,那你能不能切割玻璃?”高志摸了摸脑袋,略带尴尬地笑道:“这个,我还真不会。”毛主席闻言,不禁笑了起来:“那你可得向工人们多学习学习啊!”虽然高志作为厂长,负责管理厂里的各项事务,地位在工人之上,但实际上他从未在生产线上亲自操作过,被毛主席这么一说,他脸上略显尴尬,心中也略感愧疚于大家。
参观完玻璃制造厂的作业流程,毛泽东婉拒了厂方负责人盛情设宴的邀请,简单与工人们道别后便离开了。毛泽东的到访,极大地激发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久后,该厂组织了一场玻璃制作技能竞赛,旨在检验并提升员工们的操作速度与工艺水平。
【接见劳模,宴请劳模】
毛泽东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动员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引领全国民众推翻了沉重的三重压迫,创立了我们的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始终关心着工人阶级,时常与工人们亲密无间地交流,并且亲自接见并宴请劳动模范,第一代火车司机李静华便是受到这样待遇的人之一。
李静华出身贫寒农家,长春解放后,他幸运地成为了吉林铁路分局吉林列车段首批列车长之一。那时,尽管长春已获得解放,但国民党残余势力仍未放弃捣乱,暗中持续作祟,使得铁路线上的工作依然充满危险。
1948年6月,一列由李静华负责的火车,载着五百多名乘客,正驶向九台。当火车接近土门岭时,李静华突然接到上级的紧急指示,要求他立即指挥火车驶入土门岭的山洞隐蔽,等待进一步的命令。原因何在?据说是接到情报,敌人可能计划对这列火车采取行动。
情况紧迫,李静华连忙催促火车驾驶员加速,直奔土门岭的山洞而去。她心里十分清楚,这列火车上的乘客大部分是军人与官员,仅少数是商人或农民。若发生任何意外,国家将承受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当他们即将进入山洞之时,敌军的飞机意外地出现了,战斗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车厢内的众人顿时惊慌失措,李静华迅速镇定下来,竭力安抚大家保持冷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火车猛然加速,瞬间驶入了山洞。紧接着,山洞外部传来了炮弹爆炸的巨大声响,令人心惊胆战。
敌军意识到火车安然无恙,只能无奈撤退,神情沮丧。李静华观察四周恢复平静后,面临了新的难题。火车停滞不前,锅炉熄火,导致山洞内被煤烟熏得漆黑一片,需立即组织人员撤离,以防中毒事件发生。
李静华协同其他工作人员迅速引导所有乘客转移至附近的一座小山丘,静候进一步的指示。待众人妥善安置完毕,猛然间,一声巨响传来,原先火车停靠的山洞瞬间崩塌,火车车厢遭受重创,变得破败不堪,最终仅有三节车厢尚保持相对完好。
随后,增加了这三节车厢之后,乘客们被合理地分配到了安全的位置。
1949年,随着那趟火车停运,李静华被安排至吉林至沈阳的“人民号”列车,担任第一车厢的管理工作。她致力于提升乘客的旅途体验,着手对列车布局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母婴区、餐饮区及服务专区等功能区域。面对乘客的任何困难,李静华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积极协助解决。
某次,一批淮海战役的伤员需乘坐名为“民众号”的火车,接到通知后,李静华立即带领列车工作人员提前抵达沈阳火车站天桥处,准备迎接这些英勇的战士。伤员抵达车站,李静华和工作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逐一将他们从站台安全转移到火车上。为确保旅途不枯燥,他们还专门准备了报刊供伤员阅读。
事后,受伤者们内心深感温暖,他们联名向吉林分局的领导寄去了一封信,以表达对李静华的诚挚谢意。
1950年,李静华乘坐火车到达北京。他心中忐忑不安,因为此行意义非凡,需参与两大盛会:其一是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其二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令他尤为兴奋的是,他还将获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国庆阅兵仪式。
在天安门广场的开阔地带,海军、陆军士兵矗立如松,形成一列列井然有序的方阵,静候国家高层领导的检阅。目睹这一庄严场景,李静华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
夜幕降临,李静华接到了邀约,前往北京饭店出席一场晚宴。还未走近,他便远远望见毛主席正与一众英雄模范们热烈交谈,并逐一向他们举杯致意。站在队伍后方的李静华,手中已微微湿润。不久之后,毛主席便来到了他的面前。
随后,李静华心中不断浮现出毛主席的形象与话语,她携带着载有刘少奇与朱德亲笔签名的纪念册,重返了工作岗位。
在毛泽东的引领下,中国工人们实现了自主管理。新中国在短短数十年间崛起为国际强国,这得益于工人阶级及广大民众的辛勤付出。劳动的崇高地位,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铭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