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龙湖公益日,这一天,龙湖公益基金会号召员工、业主及合作伙伴们以微小行动,践行公益,贡献一份爱心。成立3年来,龙湖公益基金会的公益活动和公益项目,已深入到国内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中,“万年青计划”、“欣芽计划”、“湖光计划”、“展翅计划”、“溪流计划”已成为一张张亮眼的“龙湖公益名片”,让更多人生有一瞬间得以点亮。
日上三竿,72岁的“老晋江”黄老先生悠然走出晋江市直机关宿舍大门。
大门外树荫成片,树下有很多早早过来健身休闲的街坊邻居。在这个“小公园”里,一个小活动正等着他,为此,他特地喊来两位同样在市直机关宿舍住了20来年的老朋友。
“龙湖公益基金会的人来了,他们想了解下我们小公园的使用情况,一块去聊聊!”
黄老先生口中的“小公园”,是在市直机关宿舍边,今年年初正式投用的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它是龙湖公益基金会近两年来,在晋江建设的3座适老化公园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适老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龙湖公益基金会,正通过“万年青计划”,修建一批适老化改造项目,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建设一个不同于既往建设经验的“适老家园”。
围绕适老便利性打造“欢聚之家”
“适老化公园修成前,想去附近公园里休闲健身,总要挑晚上车少的时候,特别去一趟,因为距离远还要横穿大马路,感觉非常不方便。”
黄老先生和他的老朋友在适老化公园里聊天
在回答龙湖公益基金会回访志愿者,有关适老化公园建设前后,对自己日常生活改变的提问时,黄老先生感触颇深。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的落成,让黄老先生随时都能“下楼走一走,健健身”,不至于因为距离和安全原因,大部分时间只能“困在家里”。
在龙湖公益基金会去年投建的晋江陈埭镇四境社区适老化公园,久居于附近的老人丁水泼先生,也有类似的感慨:“以前真不敢想象能这么方便出来活动,这座公园离我们家非常近,走过来活动我觉得非常安心。”
无论在晋江,还是在重庆、沈阳、上海、苏州等全国其它十余个落地“万年青计划”项目的城市,数以十万计的老人受益于这个计划,老人们受惠于适老化,居住感受提升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便利。
为了能最大化老龄群体的生活便利,针对以适老化公园为主的城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龙湖公益基金会在前期规划选址时,便充分考虑周边老人主要活动区域,人流情况,以及出行时是否必须通过大路等区位因素,通过建设恰当点位的适老化公园,尽可能让周边更多老人下楼就能休闲,随时能享受“逛公园”的乐趣。
落实到公园本身,龙湖公益基金会会详细研究适老化公园的具体出入口方向排布。据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建设负责人介绍,这个公园设置了两个主出入口,它们的方向,一个面向就近老年人出入较多的市直机关宿舍门口,另一个则和幼儿园等主居民活动区紧密相连。
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
在适老化公园设施适老细节设置上,龙湖公益基金会同样下足了“便利功夫”。负责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的研发人员介绍,这个公园有大量龙湖标准化适老细节规范,如内部道路坡度设计被严格控制在3%以内;带扶手靠背的座椅倾斜角设定在105°,托住人体脊柱减少劳累;台阶宽度被限定在大于1.2米且能供两人搀扶通过;路沿石铺设的和道路水平,便于轮椅通行等等。
选位便利和设施便利相互配合,带来的是适老化公园实实在在的老年人活动“人气”。黄老先生说,自公园正式投用近半年来,能看到越来越多老人聚集在这里聊天健身,“大家都喜欢聚在这里,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而且大家都是老晋江,所以共同话题也会很多”。
通过适老化改造再造“精神家园”
除了重点考虑便利性,龙湖公益基金会还会因地制宜,考虑适老化公园的历史文化属性,让它们在新建设的公园里焕发更多光彩。
在重庆合川区的名人丽都小区,龙湖的适老化改造围绕小区居民认为的“风水树”黄桷树展开,在大树下的公共空间打造出一个适老化活动区。在晋江陈村社区适老化公园,有三棵由华侨亲自栽种的老榕树,这三棵榕树承载着华侨爱乡助学记忆,如今成为这个公园内的标志性景观。
而在同样由龙湖公益基金会捐建的晋江阳光适老公园里,有一棵通过座椅加装等措施,特别保护起来的破布子树,据久居这个社区50多年的老人林女士回忆,这棵树本来不在这里。
林女士在适老公园和朋友结伴健身
“它有50年以上的树龄,原来是种在附近寺庙里的,因为破布叶可以入药,所以这里老一辈居民都对它很有感情”。
20多年前,寺庙进行改建,这棵树被移栽至阳光适老公园原址,“淹没”在周遭一片杂草和杂树中。阳光适老公园的建设负责人表示,“通过适老化公园的建设,我们去除了这里很多杂树,对这棵破布子树进行了重点保护,我们希望它能重新唤醒老一辈居民的回忆,让公园承载更多‘精神家园’的属性”。
当适老化公园兼具了空间便利性和精神寄托性,它就更像老年人们从家中第二个“家”。老人们能够安排更多时间,在这个“新家”里生活,在这里休闲健身,和老友,共同寄托故乡情怀,享受老年生活的快乐。
正是通过这样一条“适老家园”建设路径,龙湖公益基金会力图让国内越来越多城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家”,在这里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复制黏贴”,有的是针对社区老龄化“小气候”的调整,有的是社区老人的人文关怀,最终汇聚成城市老龄化界面的再更新。正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周岚所说,老龄化社会要求适应老龄文明,这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
伴随着“万年青计划”的持续开展,龙湖公益基金会一直在积极倾听老龄群体意见,持续调整提升适老化建设方案。在谈及适老化公园未来提升点时,黄老先生和他的老友们说,他们都希望在公园里看到不断丰富的适老设施配套,更希望这样的公园能够得到长期的维护保养,让这个适老化“新家”,慢慢变成属于附近更多老人的“快乐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