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王近山因病逝世,家人向邓小平提出唯一要求,邓公得知后摇头

静心的历史 2023-05-07 16:29:37
前言

电视剧《亮剑》角色,李云龙

“李云龙,你搞什么鬼?”赵刚大吼道,他一进门就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怒不可遏。 李云龙早把此事忘在脑后,被赵刚一吼,吓得点烟的手一哆嗦,定睛一看,发现是赵刚,才想起他随口扯下的弥天大谎,顿时满脸堆笑:“哟,老赵来啦,快坐。”“你少来这套,你不是快不行了吗?害得我大老远跑来,你却壮得像头牛……”

2005年,一部以军事为题材的影视剧进入到观众的视野,该剧中的男主角李云龙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有血有肉的他成功为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李云龙这个人并不是虚构出来的角色,在历史上他确实存在,该人物的原型就是人称“王疯子”的王近山,他是一位开国中将。

白面书生成了“疯子”将军

王近山

1915年10月,一个婴儿在湖北黄安县高桥许家田村呱呱落地 ,这个婴儿便是王近山。王近山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农民,由于长期贫困,王近山的父母还遭到了当地人的欺压,年幼的王近山看到父母的遭遇很不甘心,小小的他有了想要为穷人闯出一天天地的决心。

随着革命的发展,湖北黄安县开始涌入大量的革命者,革命者们的到来也影响了王近山,他因此从中受到红色意识的教导。

1927年,湖北黄麻地区有过激烈的军事斗争,年仅12岁的王近山感受到了革命所带来的影响,1930年,15岁的王近山毅然选择加入到红军队伍当中去。

王近山有着不高不矮的中等身材,白皙的皮肤,他长得非常清秀,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儒雅的他给人一种好好先生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说王近山适合去教书而不是去打仗。

王近山

然而,就这样一位儒雅人士却有着与他外貌截然相反的一个外号——“王疯子”。这个外号是如何来的呢?

是因为在一次战争当中,王近山正在跟一个体型高大的官兵搏斗着,两个人越打越激烈,由于两人都沉浸在斗争之中谁都没注意脚下,一不小心就从山崖上滚了下去,山崖距离地面很高,身形高大的官兵当场就死亡了。

运气在线的王近山幸免于难,他只是头部被尖锐的石头戳出一个伤口,除了头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是完好的,没有受伤,自从这之后,战友们就开始叫他“王疯子”。

打仗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头脑,王近山年纪不大,但是他很有智慧,也懂得指挥别人打仗。

1938年,日本军队想要对晋南地区实施“九路围攻”战略,这日军的攻打下,晋南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局面下,负责该地区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想出了新的解救办法,他们打算兵分多路对日军进行攻打。

刘伯承

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战略方针很快就起了作用,日本军队被围困起来了,此时的日军为了解救自己的部队开始向中方军队采取进攻,此时的王近山手上只有100多号人,人少就算了,子弹也没有多少了!

如果不主动攻打上去,中方的队伍肯定会受到日军的强力袭击,坐以待毙肯定是不行的。

“同志们!跟我冲!”

王近山对着身后的战友们大吼一声,随之又拔出自己的大刀,直接朝着对面的日军冲了上去,身后的战士们全部都紧跟着王近山,他们也都拔出了自己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向对面日军冲去。

日军人数不少,但依旧被王近山队伍的强大气势震慑到了,这场仗还没打,日军就被中方的气势给吓跑了。

就这样,王近山用自己的果断和英勇击退了日军,王近山的一举一动都落入不远处刘伯承眼里,刘伯承被王近山的“疯”惊讶到了,这次战争能胜利可是多亏了王近山啊!

王近山

王近山在打仗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英勇果敢,更是能做到足智多谋。

1943年,王近山的386旅16团奉调赴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得知临屯公路上会有日军往来时,王近山决定想要跟日军干一仗,一场仗能不能胜利,地形是重要的一环,眼前地势险要的洪洞县韩略村正是打伏击的理想地段。

王近山并没有因地势优越而掉以轻心,这里距离县城比较近,如果真打起来,那一定要速战速决才行,绝对不能拖拖拉拉,为了保证这一场仗不出问题,王近山打算提前为这场战争做做准备。

熟知地形是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一环,王近山不敢懈怠,他连夜带着部队去考察了地形。

王近山

王近山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制定了战略,他指令16团进入设伏区,一队人打算在这里等敌队。

差不多五个小时后,日军的车队出现在了王近山等人眼前,轻敌的日军完全没有派出警卫员放哨,他们就这么进来了。

等日军进入伏击圈,这场战斗也正式被打响,王近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与日军军队展开激烈斗争,中方的攻击力度很大,没用了多久,日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过了大半。

战争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王近山一鼓作气,脱掉上衣,挥动着大刀参与到战斗当中去。很多日军都目睹了这场战斗,他们觉得自己打不赢了,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放弃了攻击,在王近山的带领之下,他们与12月中旬胜利到达陕甘宁区。这一次王近山的英勇事迹传到了当地根据地,更是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

王近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棘手的战事等着王近山去解决。

1946年,王近山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在军事上有了更多的接触,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出动了38万兵力向晋冀豫解放区发起了进攻,对方的强大攻击敲响了我方的警钟,

面对严峻的形势,邓小平和刘伯承决定要把现有的全部兵力集中起来,这样或许可以扭转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被动局面,对方的有38万兵力,我方只有5万,7倍的人数差距让我方陷入到困境当中,想要拿下这场战争是很不容易的。

人数上的差异让各纵队的队长陷入沉默,大家并不是因为自己人数过少而怯场,而是眼前的局势实在凶险,即便这些队长都身经百战的老手,但他们对这场战争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邓小平

邓小平看了看在座的各位,又思绪了一会儿,他对着大家说:“如果这一场战我们不打,那我们只好打起背包,回太行山!”

邓公的话一出,整个会场都陷入到了沉默之中,战士们都在分析这场战争的利弊,如果真的打的话,自己的人数很吃亏,万一失手了,现有的5万战士很可能会为此丧失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打的话,大家也不甘心,就在大家纠结的时候,一个嘹亮的声音出现了:

“我们第六纵队打,坚决要打,如果纵队打得只剩下1个团,那我来当这个团的团长,如果只剩下1个连,那么我就去当连长……”

王近山嘹亮且掷地有声的发言回荡在在座的每一位心里,他的这番发言,是起到稳固军心的作用,王近山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是振奋人心。

听到王近山的发言,邓小平非常感动,他伸出手指着王近山大声说:“好样的!我非常支持你!”

邓公的声音刚刚落下,耳边就传来刘伯承洪亮地声音,他激动地对王近山说:“你打!你大胆的打!”

王近山

收到指令的王近山做好了随时上前线的准备,他将跟着大部队攻进地方大洋湖,大洋湖是一个村庄,这里的人口密集,整个村子里大概是有200多户人家,大洋湖村的地形很适合开展军事斗争,首先这里的地形开阔,其次在这个村里有几个可以进行埋伏的区域,比如村子南边的大水塘, 村外3米深的壕沟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几处对战争有利的地形已经提前被敌军给占据了,对方利用所拥有的地形形成了坚固的防御墙。

这场战役很难打,战役刚开始的前两天,我方并没有够到什么优势,第三天开始时,邓公和刘伯承开始研究相关战略资料。

邓公翻了翻敌方的资料,又仔细研究了一下现有的地图,他语重心长得跟刘伯承说:“东边的敌军距离我们只有一天多的行程了,如果今天晚上不结束战斗的话,整体问题就复杂了。”

邓小平

随后邓小平又接通了王近山的电话,他跟王近山说:“近山同志,你辛苦了,东边的敌人跟我们靠得很近,你们把握怎么样?如果对今天晚上的战争没有很大把握,就准备搬出来。”

王近山听完邓小平的话,思考了一番,随后用坚定的语气回答:“我们坚决不能搬出来,今晚就是要把二十旅啃掉!”

电话这一头的邓小平听出王近山的决心,他打算选择信任王近山,就按照王近山说的办,在俩人挂电话的时候,王近山跟邓小平保证:“请首长放心,我保证把大洋湖的敌人消灭。”

王近山这一番话可是说到了邓小平的心坎上,邓小平跟刘伯承说:“王近山打仗真的有一股猛劲儿!”

“是啊!打仗就是需要们有这股子硬劲儿!这种作风非常可贵!”

邓小平跟刘伯承

经过一番斗争,王近山所带的队伍成功击退了敌军,他终究是拿下了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经过这么几次战争,王近山也成为了邓小平非常喜欢的一位战将。

王近山因事故残疾,向邓小平提出请求

王近山多年征战沙场,他靠着自己的机智和聪慧,打下多次赢仗,然而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1947年,王近山投入到新的战场当中,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举行豫北反攻。收到战争消息的王近山马不停蹄地就投入到了战场上,结果在去的路上王近山出了意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天,王近山坐车出发前往战场,开车的司机认识王近山,也知道他一心着急奔赴前线,所以把车子开的飞快,然而司机的速度并没有达到王近山的要求,他觉得司机开的还是有点慢,便着急地对司机说:“你在快点!在快点!”

司机听了王近山的话,一直在不断地加速,此时的汽车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高速驾驶本身就存在危险,更何况那天刚下过雪,地面都是湿的,很容易出现轮胎打滑的情况。

王近山

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在草地上滑了一下,失去速度的车子当下就翻了过去,王近山被巨大的卡车压在了底下,一股一股的血从王近山的身上涌了出来,这场面把警卫员们吓坏了,大家着急忙慌地开始抬压在王近山身上的汽车。

还好人多力量大,车子被抬起来了,此时的王近山身上全部都是血,他的右腿最为严重,右腿裤子被扯烂了,血也不停地往外涌着,整条腿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这一次的车祸是王近山一生中唯一一次受伤。

警卫员不敢耽误,立马叫车拉上王近山往医院跑,医生给他进行详细检查,确诊是大腿粉碎性骨折。王近山作为战士,他自然很在意自己的腿,见医生过来了便着急问:“我的腿会残废吗?”

医生实话实说:“王司令,你的这条腿怕是会落下残疾。”

……

王近山愣住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近山

过了一段时间,邓小平来医院看望王近山,王近山一见邓小平来了,便放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对邓小平说:“我……我残废了……我不能打仗了……”

邓小平知道此时的王近山已经到快要崩溃的边缘,他并没有劝王近山,而是让他好好哭了一会儿,王近山之前积压的情绪也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等王近山的情绪稍微平复后,邓小平才安稳道:“现在你安心养伤,等你伤一好,是不是残疾我都让你去!”

王近山一听,立马止住了眼泪,他说:“政委,咱们说好了,你一定得说话算话!”

过了一段时间,王近山的伤口恢复的差不多了,只是他的腿确实落下了残疾,残腿并没有影响王近山的斗志,没过多久,他又回到了战场上。

王近山和家人王近山因病逝世,邓公修改其职位

常年在战场上奔波的王近山在1974年时病倒了,南京军区的医生给王近山做了详细的检查,医院方觉得王近山的病很严重,为了他的健康着想,医生建议他住院,奈何心系军区工作的王近山根本就不想住院。

医院方没办法,只好在王近山家门口堵人,医院给他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院认为王近山的胃部有些问题,但为了保证精确确诊,医院选择采取手术的方式给王近山做了一次检查。

术后的检查结果确实是严重的胃病,而且还是癌症——贲门癌。病情严重的王近山出现了肠漏症状,医院不得不继续给他做手术,几次开腹手术下来,王近山的身体也垮了,病痛给王近山带来身心上的双重折磨。

邓小平

王近山生病的事情传到了邓公耳朵里,1975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立马来到了南京,邓小平一到南京,军区司令立马上前迎接,司令怕耽误工作,所以一见到邓公,便开口跟他汇报最近的工作情况,怎知司令话还没开口,邓公就对他说:“我不是来听工作汇报的,我是要听你们汇报王近山的病情!”

但由于那天王近山正在被抢救,所以邓小平没有见到王近山。但自从这次之后,王近山的病情汇报每天都会向邓小平汇报上一份,给邓小平汇到王近山病情也成了惯例。

1978年,邓公喜欢的这位爱将骤然离世,享年63岁。

邓公知道王近山去世后悲痛不已,他用沉重的声音说:“他走得太早,太可惜了!”

邓公很重视王近山,他亲自审定了追悼词,并把王近山的职位改成了“南京军区顾问。”

王近山和家人

邓小平之所以会改王近山的职位,是因为建国初期,王近山因为个人生活问题而收到了处分,导致他的军衔被降级了,对于这件事情,王近山的家人心里始终抱有遗憾。

家人们的心思邓公多多少少是知道一些的,所以在王近山去世后,邓公专门问了他家人:“如果有要求,可以提出来。”

王近山将军家人一听这话,很是激动,他们向邓公提出唯一一个要求:“希望可以在将军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

对于王家人的要求,邓公没有给出回复,他只是摇了摇头,但邓公这一动作,也表示出他的态度了。

虽然家人的要求没有如愿,但是邓公对于王近山的身后事批示上写着:按照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这也算是安慰了王近山以及王近山家人的心。

结语

王近山去世二十年后,他成为大热影视剧《亮剑》的原型,大家也可以通过看影视剧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敢打硬仗的“一代大将”。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