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份,在江苏无锡的京沪高速施工工地上,有台挖掘机接到指令,开到了一堆土旁边准备挖土。随着工头的大声吆喝,挖掘机司机猛地一铲子就向土堆最上面戳了下去......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铲子,竟然挖出了一个让中国考古界百年来都感到惊奇不解的大谜团。
【第一、挖出了一个王陵?】
挖掘机一铲子深挖,立马挖出了好几堆土,旁边的工人们压根儿没留意,从那翻出来的土里,混着些瓷器的破烂片儿。
工程往前推进,土已经挖掉了不少,慢慢发现陶瓷碎片到处都是。这时候,工人们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事情不妙——他们可能挖到了一座古墓。
没多久,村里的人就拿着从工地捡来的碎块送到了文化管理部门。那儿的工作人员打开麻袋一瞅,立马惊呆了,里面那些七零八落的陶瓷片里,竟然夹杂着编钟的残片。
编钟啊,那可是中国古代时候特别重要的礼乐用具,尤其在春秋战国那会儿特别流行。要是哪个墓里头陪葬了编钟,那不用说,这墓主人的身份肯定高得很,是个大贵族。
碰到这个大发现,文化管理部门立刻就安排人去实地看看情况。
过了几天,初步的探查有了结果,工作人员们都激动坏了。这里竟然是个有2500年历史的春秋晚期大墓群,里面有50多座中高级贵族的坟墓,最关键的是,有个超大的“中”字形大墓,看起来很可能就是王陵。
这个墓葬群位于以前吴国的地盘上,离那时候吴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只有几十公里远。所以考古专家们初步琢磨,这儿说不定就是大家找了两千多年都没找到的吴国国君和他们手下大臣的墓地。
说到吴国,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吴王阖闾、夫差的事儿传了上千年,还有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故事,那更是家喻户晓。那么,春秋时候的那个大型墓葬群,真的埋的就是吴国那些君王和大臣吗?
要想弄清楚,直接把墓打开瞅瞅不就啥都明白了嘛。
【第二、大墓发掘】
2003年,国家文物局点头后,南京博物院拉上无锡市锡山区的文管单位,一起动手挖那些古墓。他们组成了个考古小队,开始对墓葬群展开挖掘工作。
这次挖掘主要是为了考古研究和全面保护,我们一共选了7个地方挖。这7个墓里头,啥大小的都有,小墓、大墓、还有中等的墓都全了。当然啦,那个最大的、形状像“中”字样的少见大墓,我们也肯定不会放过。
按照安排,联合考古小组不仅要继续整理之前因施工受损的“老虎墩”古墓,还率先动手挖掘了大家常说的“老坟墩”和“邹家墩”这两座小墓。
考古队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俩小墓里头,居然挖出了玉龙、玉璜这些宝贝,这些玉器一现身,直接说明了这片墓地的贵族身份。
时间一天天过去,前六座古墓大体上都挖完了,一大堆宝贝文物又被人们找了出来。
不过挺让人头疼的是,前面那六座墓里头,愣是一点关于墓主人的信息都没找到,这事儿就一直悬着,墓葬群的身份始终没个定论。这儿到底是不是埋的吴国那些君臣呢?
考古队为了找到更多线索,把收集到的样本送到了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打算做碳14年代测定。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检测,能对这个墓葬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社科院的科研实力很强,没多久就把检测结果给弄准确了。但考古队的成员们一看结果,全都愣住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社科院经过检测,发现这个墓葬是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468年那会儿的。这个时间乍一看挺平常,但仔细琢磨琢磨,它可没那么简单。
【第三、究竟是吴墓还是越墓?】
公元前475年那会儿,距离勾践第二次带兵攻打吴国已经过了好一阵子。两边打了好多年的仗,最后范蠡带着越国的军队,成功地把吴国的军队给堵在了姑苏山上。
姑苏山地理位置险要,范蠡决定采用包围战术,把吴军整整围了三年。到了公元前473年,吴军终于撑不住,全面崩溃,吴王夫差没办法,只能自杀身亡。
到这时候,已经存在了700多年的吴国终于消失了,越王勾践靠着这场大战,一下子就成了春秋时期的五大霸主之一(有的史书上也把勾践算作春秋五霸)。
问题来了,这个墓葬群的时间点刚好撞上了越国打败吴国的那个超级特别的历史时刻。那这些墓,到底是属于吴国贵族的,还是越国贵族的呢?
很明显,吴越交战那会儿,两边肯定有不少贵族丢了性命。现在看这儿,大大小小一堆贵族墓凑一块儿,感觉就像是大家一起埋的。可问题来了,这些墓里头躺的到底是哪一边的贵族,这可真不好说。
在中国考古的事儿里,碰到这么古怪又难搞的状况,还真是第一次。
现在考古队已经束手无策,只能把全部指望放在最后那座还没动土的中字形大墓上了。要是这座大墓里能找出点蛛丝马迹,那事儿马上就能搞定,没问题了。
这时候,谁也没料到,等那个形状像“中”字的大墓被挖开后,事情会变得更加复杂难解。
【第四、曙光初现】
当地人把那种中字形的大墓叫做“邱承墩”。经过初步的量算,这座墓的长度有78米长。要知道,在春秋那会儿,墓葬要是能达到16米就算是大墓了。所以说,“邱承墩”的规格真的是非常高。而且,跟之前找到的同时期的墓葬比起来,也就只有浙江绍兴那边的印山越国王陵,尺寸上比它稍微大了那么一点。
考古队经过一番辛苦工作,很快就用“全面挖掘”的办法把邱承墩的盖子给掀开了。
这座墓葬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挖出了1000多件宝贝,有玉器、陶瓷器这些好东西。特别的是,好多陶瓷器都是照着青铜器的样子做出来的礼器和乐器,一看就知道这墓的主人身份肯定不简单,尊贵得很。
不过挺让人失望的,这座墓里到现在还没找到关于墓主人的半点线索,这么一来,考古队之前的所有盼望都落空了。
要解决如何分辨墓葬群到底是吴国的还是越国的,有啥办法呢?咱们得找些线索来判断。看看墓葬里的随葬品有啥特色,比如青铜器、陶器的风格,还有墓葬的结构特点,这些都能给咱们一些提示。再研究下墓葬的位置,跟历史文献对对号,看看能不能对上吴国或越国的地盘。还有啊,墓葬里的文字信息也别放过,说不定就有直接说明的。把这些都综合考虑进去,咱们应该就能有个大概的判断了。
就在这时,一线新的曙光浮现了。
在中国搞考古,最棒的一点就是能找到历史资料来对照和参考。考古小组翻看了大堆的历史文献后,最终挖到了一个关键的信息。
在咱们中国,有本很老很老的地方志,名叫《越绝书》,里面写了这么一件事:
越王躲到了吴夫差山上,他等着打仗的人,堆了点土把那人给埋了。
这段话说的是吴王夫差最后的下场,就是说,越王让手下把自杀的吴王夫差尸体随便找个地儿,盖上点土,给埋了算了。
这句话给考古队指明了新线索。想想也知道,勾践连夫差的尸体都只是随便埋了埋,对那些夫差手下的臣子,他肯定更没心思给他们建什么陵墓,更不用说给他们准备丰厚的陪葬品了。
考虑到这个墓葬群的时间上限是公元前474年,而紧接着的第二年,吴国就走向了灭亡。就那么短短一年,中间吴军还在跟越军拼死搏斗。在这种情况下,吴国压根儿没那个能力和时间去给战死的贵族建造这么大规模的陵墓并进行集体安葬。
结合上面提到的两个关键点,可以断定无锡这里的贵族墓群,十有八九是属于越国的贵族。
【第五、墓主究竟是谁?】
这样一来,墓葬群到底归谁总算是搞清楚了。但麻烦事儿又冒出来了——已经确定是越国的墓葬群,那里面个头最大的“邱承墩墓”,它的主人究竟是哪位呢?
看看邱承墩墓的占地大小和陪葬的东西,就能明白这墓主人的地位,除了国君,他算是最高的了。很明显,这人在越国那是相当有权势,说白了,就是仅次于国君,地位高到不行。
另外,邱承墩有个挺特别的地方,它跟吴越地区那些常见的土墩墓不太一样。你猜怎么着?它的墓葬形式跟中原的大贵族墓挺像,都是那种中字形、竖穴的土坑墓。
这样看来,墓主的身份就挺耐人寻味了——这位墓葬的主人,说不定是从吴越地区以外的地方过来的。
结合这两方面来看,邱承墩墓的主人身份已经很明确了:这家伙肯定是越王勾践身边的一个超级大佬。
历史上说,勾践身边功劳最大、地位最高的两个人,那就是范蠡和文种。范蠡负责带兵打仗,文种则管理国家大事,他们俩是勾践手下的文臣武将头头儿。
考虑到他们俩都不是越国人,而是从楚国来到越地,因此,“邱承墩墓”很有可能就是他们俩其中一个的安息之地。
【第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根据《史记》里关于越王勾践的那一部分记载,灭了吴国之后,范蠡劝文种赶紧走人,还给文种留了封信,信里头写着:“飞鸟打光了,好弓就得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得被煮了吃。越王那家伙,脖子长嘴巴尖,能跟他一起吃苦,但不能一起享福。”
文种收到信后,说自己病了不去上朝,但勾践并没打算放过他。后来,他赐给文种一把剑,硬是让文种用这把剑自尽了。
《史记》里头没讲明文种被勾践硬逼着杀掉是啥时候,但按常理琢磨琢磨,估摸着就是在打败吴国后那几年。这么一来,时间就对得上了,因此啊,邱承墩这个墓,说不定就是文种的坟。
说到勾践为啥要给文种建那么豪华的坟墓,原因挺简单。文种可是打败吴国的大英雄,虽说勾践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但他心里还是过意不去。因此,他给文种办了场差不多像王侯一样的葬礼,算是减轻点自己的内疚吧。
当然,说到邱承墩墓的墓主,除了文种,勾践手下的那些“大夫级”的大臣们,像计然、皋如、扶同等,也有可能。但要是仔细比对各种条件,文种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有不少专家猜想,现在绍兴的那个文种墓,说不定只是个象征性的坟墓,也许是后人为了纪念他才建的,而真正的文种墓,应该就是邱承墩墓。
这话也有它的道理。你看无锡鸿山那边的越国贵族墓,有五六十座呢,大大小小排得挺有规律。其中,邱承墩墓是最大的,比周围的墓都要壮观得多。这样的布局,让人感觉就像是“百官之首”的排场。但说到底,真相到底是啥,现在谁也说不准了,毕竟都淹没在历史里头了。
这是建蠡口家具城修路挖出来的,不是高速路,本来蠡口家具城要搬到无锡来的,而且这个之前村民建房需要填土就在一个地方挖,那地方就挖出来好东西了,都挖了两三年了
为啥不考察邱承墩称为的来历
肯定不是文种,文种不可能埋在离越国都城这么远的地方,范蠡更不可能。
范蠡墓
看来战国时代,吴越世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