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这是疯了吗?突然加征3521%关税,而这表面上是针对东南亚,实则还是剑指中国,为何这么说呢?

据多家美媒报道,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四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了最高达3521%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税”。
商务部这项调查并不是特朗普发起的,是拜登在任时发起的,当时商务部认为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制造商通过政府补贴获得了不公平优势,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于是对四国发起了调查。

经过一年的调查,美国商务部于今日决定对越南加征395.9%的关税,泰国为375.2%,马来西亚的全国税率为34.4%,由于柬埔寨没有配合美国商务部的调查,所以它被罚得最重——被加征高达3521%的全国性关税。换句话说,美国已经正式将柬埔寨的光伏产品定义为“几乎完全由补贴和恶意倾销构成的非法竞争体”。
可笑的是,柬埔寨本土并不具备完整的光伏供应链,这些被重税打击的产品,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企业在当地设立的工厂,也就是说,美国并不是在打击柬埔寨,而是在隔空打击那些绕开关税、借道东南亚布局的中国制造。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贸易政策,不如说是一种有政治目的的产业封锁。
中国光伏的“东南亚通道”,为何成了眼中钉?中国企业之所以要将光伏产能“外溢”到东南亚,并非为了逃避什么,而是十多年前美国政策逼迫的结果。
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施加高额关税,导致国内企业不得不向成本更低、政策中性的新兴市场转移产能,主要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国家具备相对成熟的工业基础,劳动力成本也低于中国,是制造环节重布的首选。

通过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建厂,中国企业成功绕过了美国的关税壁垒,可以继续向美国市场供应价格低廉的光伏组件。到了近几年,中国主导的光伏企业已经在东南亚形成完整的供应网络,截至2023年,这四国合计供应了美国光伏市场77%的进口量,总值高达130亿美元,其中约80%的产能为中国企业控股或参与运营。
但这些阳光下的交易必然逃不过美国的“监督”,在得知中国仍然是“背后赢家”之后,拜登故技重施,大力推动本土清洁能源产业,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本土制造成为战略目标,高额关税就成为重要手段之一,而光伏则成了第一个“祭旗”的领域。

美国认为清洁能源是未来的“主权基石”,如同上世纪的石油一样,他们不愿在新能源领域重蹈化石能源受制于人的覆辙,因此不惜动用一切手段,试图将光伏供应链拉回本土。
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伟大战略构想”——到2030年实现太阳能组件100%本土制造,彻底摆脱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
但现实是,目前美国本土的光伏组件制造产能只占国内需求的15%左右,最关键的上游环节——硅片生产,美国几乎为零。反观中国,长期掌握着全球80%以上的硅料和硅片供应,在技术、成本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上均具绝对优势。

更让美国感到难受的是,美国本土组件的制造成本高达每瓦0.35美元,是中国同类产品的三倍,这直接导致美国企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根本无力与中国竞争。即便有《通胀削减法案》的财政补贴扶持,其效果也远未达到扭转局面的程度。
结语据估算,3521%的税率将使柬埔寨光伏产品的价格飙升到完全无法竞争的水平,即使是税率较低的越南和马来西亚产品,也将面临显著的成本压力,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和光伏项目开发商身上,推高太阳能发电的整体成本。
所以美国这番操作如同一记回旋镖,最终还是砸在了自己身上。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最高达3521%!美国关税大棒砸向东南亚太阳能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