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读书
——写于世界读书日
文/石清华
小民读了一辈子书,也教了一辈子书,算是读书人中很没出息的,但仍然喜欢读书。
在本该“人之初”时,捧的是“红宝书”,读的是“最高指示”,背的是“老三篇”。虽和“苟不教,性乃迁”一样不懂,却认识了很多字,将不少语录牢记于心,以至终生不忘。
后来,听了一些“地富反坏右”分子煽布的反动言论:“书中自有黄金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初时懵懵懂懂的,慢慢明白也不那么反动。无非是强调读书有益,人应该读书。
说到读书,大家就耳熟能详了。穷乡僻壤,大街小巷,凡有人群的地方,只要脑袋正常,无一不在要求孩子读书。
读书是人生必不可少且长久的课。关于读书的话题、文章可谓汗牛充栋、铺天盖地。尽管如此,小民也可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读书的功利性。孩子们叽哩哇啦地喊“人之初”“aoe”时,一般来说,是不自愿的,是不快乐的。他们心里想的是玩,那也没错,玩是孩子的天性。如哪一天孩子不玩了,则一定是出了毛病——或病或傻或呆。但孩子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也只好极不情愿地去苦读,以圆家长光宗耀祖的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也随着加宽、加深。当他们知道数列、极限,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后,读书的目标渐趋明了,与家长的想法大致重合——考中进士、进入某某名牌大学。
此时一家人的认识较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出人头地,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成功者是少数,大多数陪读者,大约是一举回家种地或打工去。临别,将所读之书抛上天空,或是点上一把火,祭奠书魂。只有少数人有选择地带些回去,也是束之高阁,不再问津。日后有子孙拂一拂发黄的书上灰尘,定然会深深地叹息——可怜的书啊。叹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叹之。
其次是读书的实用性。大家一看就明白,有用的书就读,没用的“闲书”读它干什么?与其读这些没用的东西,还不如去搓麻将。普通的老百姓如此去想去做,不能算什么错,也不好去指责。因为他们要为油盐柴米谋,休息时,玩玩是应该的。若是有人常常去看看报刊,翻翻书本,那肯定是凤毛麟角了。借问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们,你们看见多少平民在读书?
读书的人是有的。如我等教书先生,读教科书、教参书、练习辅导书等,这些是干活都要用的。如还去看一点教育教学的相关书籍,大约是为师者的很高境界了。其他如喂猪的看喂猪的书,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等也许会看各自的“专业”书。反正,实用才可能去读。这也很好,如去读了且能结合实际运用,则会成为同行业的内行,还拔高点,有可能成为专家。如众多平民这样想、这样做,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副产品是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从个别到整体的公民素质。
老百姓读实用的书好处多多,那当领导的呢?无须多问,自然应读更多的书。他们除了谋自身外,更重要的是为天下谋。官大官小都一样,大官大谋,小官小谋。如你为村长,读管村的书;为县长,读管县的书;为宰相,读治国富民、强国安邦的书。如大小官员都去读自己实用的书,哪怕生搬硬套,也比盲目蛮干的好。如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则于国于民都是福啊。纵观古今中外,明君贤臣能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践行者。经纶世务之人,至少也读了自己该读的书。如周公、孔子、秦皇汉武、诸葛亮、唐宗宋祖等,举不胜举。就连赵宋王朝的宰相赵普哪怕只读了“半部《论语》”,也能较好地治天下,可见读书实用。
读书实用却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很多人不读书。据有人统计:以色列人均读六十四本书,俄罗斯人均读五十五本,德国人均读四十七本,日本人均读四十本,法国人均读十四本,韩国人均读十一本,中国人均读五点五本(以上都是指每年)。看了数字,你就会明白以色列凭着一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称霸中东,傲视阿拉伯联盟的原因了。由此可知,国民素质是多么重要。
第三是读书的审美性。读书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审美性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是指读书的美化作用和读书后对美的认定。
培养良好的素质。常听人们说某某素质如何如何的。素质到底如何?本人认为:摆脱愚昧粗野、言行文明、相信科学、爱岗敬业,应是有素质的基本要求。单个个体素质的集合,构成了民族的素质。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这个民族或国家的强弱。提高公民素质的途径首推读书。
本人出身卑微,祖宗八代文盲。别人“1+1”时就当放牛娃兼职读书,一干近十年。愚昧粗野、骂人造诣颇深。不仅骂前后左右的人,还骂河对岸的人,而且骂人的句子花样多,连调皮的狗碰到都绕开去。后来,不知从哪儿弄了些破书看且看上了瘾,后来恨无书可读,竟然连地上的纸片也捡来看。“开门办学”时,即树立了崇高理想——当书店的店员,因为有书看。
看着看着,忘却了不知从何时不骂人了,而且对别人骂人、说脏话、言行粗野很反感。见此,能劝则劝,不能劝则躲开。本人不敢说素质高,至少达到了基本要求。然而笔者智商、情商充其量中等,若是各方面皆在我之上,则读书的作用会更神奇。
养成优雅的气质。优雅的气质应建立在良好的素质之上。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应是优雅的气质。它来自长久的读书、良好的文化熏陶。那是无论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魏武见匈奴使》说,有匈奴使想见魏王,曹操自觉模样不中看,怕有损中原霸气。于是与帅气的卫兵换位。见后,曹派人问使者,魏王怎样?使者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真英雄乃捉刀者。”这就是优雅的气质。它与性别、年龄、美丑等无关,只与读书紧密相联。
追求高贵的精神寄托。人们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后,就有了另外的追求。它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民族而异。一个生气勃勃的民族,是不会花大把的时间搓麻将的。因为他们深知那是堕落的表现。他们设法挣钱,尔后去寻求高贵的精神享受,如歌舞、旅行、读书、做善事等等。
猴子刚站起来,吃饱喝足后便舞之蹈之,那已经是精神的享受。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活动式样更多、内容更充实、选项更多,但读书是有些人的重要选择。
闲暇,在家中,喝一口清茶,读几页书,品一口浊酒,吟几句诗,写些心里话;在原野,闻一闻花香,看一看绿野,望一望蓝天,吼一曲歌,那是何等地惬意!
时间再充裕点,走进书房,看蒲松龄的妖魔鬼怪,知社会之明暗;读曹雪芹的离合悲欢,晓名利为虚妄;览哈代的苔丝之悲苦,为之掬一抔热泪。多花时间,畅游书海,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宝藏。
朋友们,多读点书吧,开卷有益。
(2019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