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乐乐在游乐场疯玩一小时后,抓起水瓶“咕咚咕咚”灌下大半瓶,结果当晚又吐又晕送急诊。医生摇头:“运动后猛喝水,孩子的胃和心脏可受不了!”
许多家长总盯着“每天喝够8杯水”,却不知道错误的饮水方式正在悄悄伤害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喝水的四个“雷区”,帮助您避开误区,让孩子喝对水、喝好水!
一、强迫孩子大量饮水
有些家长觉得水喝得越多越好,总是强迫孩子喝水。
其实,孩子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量饮水会使血液中电解质被稀释,造成低钠血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中毒。
一般来说:
6 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水分充足,压根儿不用额外喂水。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6 个月至 1 岁,每天总的液体摄入量(包括奶)建议是 900ml 左右;
1 岁至 3 岁,大概在 1000 - 1500ml 左右,其中饮水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但也要遵循 “少量多次” 的原则,千万别让孩子一次性狂灌一通。
二、不挑时间地喝水
饭前大量喝水,会使胃液被稀释,孩子还没吃多少东西,肚子就饱了,食欲大减,等到正餐时根本吃不下饭,长期下来营养跟不上。
饭后立即喝水也不好,这会冲淡胃液,干扰胃肠正常蠕动,让孩子的肚子不得劲儿,消化不良就找上门了。
还有,睡前过量饮水,孩子小膀胱可装不了那么多,夜间频繁起夜排尿,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
①饭前半小时至 1 小时,给孩子喝点水,润润嗓子、促进消化液分泌就行;
②饭后等个 1 至 2 小时再喝水,孩子玩耍时也提醒他们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过度劳累后一次性猛喝水。
三、饮水方式不科学
现在有些家长为了方便,让孩子长期使用奶瓶或鸭嘴杯喝水,这可不是个好习惯。
长期用奶瓶喝水容易使孩子牙齿排列不齐、咬合不良,还可能引发龋齿。
而鸭嘴杯,虽然比奶瓶好点,但如果长期用,也会影响孩子口腔肌肉的发育。
1 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就要开始训练他们使用水杯喝水啦,让孩子逐渐掌握正确的喝水姿势和方法,既能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又能培养良好饮水习惯。
四、饮料替代白开水
不少家长觉得白开水太寡淡,老想着用果汁、饮料等代替水给孩子喝,觉得这样更有营养、更受孩子欢迎。
殊不知,这些饮品往往含有大量糖分、添加剂和咖啡因。
孩子长期饮用,肥胖、龋齿就会找上门,还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干扰孩子正常饮食习惯的养成。
而且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孩子食欲,让孩子对白开水产生了 “偏见”,拒绝喝水,营养摄入也会出问题。
白开水才是孩子的最佳饮品,经济实惠又安全卫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孩子的健康饮水习惯,需要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和耐心去培养。家长们记住这几点:
●根据年龄调整,少量多次比“猛灌”更安全。
● 避开饭前、睡前,选择两餐间和运动后补水。
●优先白开水,拒绝冰水、饮料和高矿物质水。
●用趣味引导代替强迫,让孩子爱上喝水。
让孩子学会科学饮水,不仅是健康习惯的养成,更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