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贡体系下,明初对周边国家君主的册封,具有哪些特点?

熊宝宝的好 2023-01-12 13:55:35

辽宋金元明初对朝鲜半岛册封概述

封贡体系下,明初对周边国家君主的册封,具有哪些特点?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新罗自真圣女王后,骨品制度紊乱,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叛乱迭起,其中叛乱头目弓裔、甄萱、王建等,纷纷割据自立,朝鲜半岛再度分裂为高句丽、后百济与泰封国,史称“后三国时代”。

泰封国弓裔死后,王建被部下推举为弓裔的继任者。王建出身松岳豪族,他以“土著豪族势力为基础,对抗新罗的中央贵族(同时)主张奴婢赎良,取民有度,明确限制将相的禄邑制度,不限于单纯的政治标榜,并能迎合基层社会的需要”,在三国之中实力最为雄厚。

随后数年,王建统一朝鲜半岛,改国号为“高丽”,改元天授,迁都松岳(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之开城),史称“高丽太祖”。

中国史籍中最早册封王建的记载见于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书载“长兴三年(932),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此后,高丽同中原联系密切,“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高丽国王遣使入贡,行用宋朝年号,以示臣服。次年春,赵匡胤在颁给高丽的诏书中重申后周册封高丽的既定事实:古先哲后,奄宅中区,曷尝不同文轨于万方,覃声教于四海?顾予凉德,猥被鸿名,爰致宾王,宜优锡命。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高丽国王昭,日边钟粹,辽左推雄,习箕子之余风,抚朱蒙之旧俗。而能占云候海,奉贽充庭,言念倾输,实深嘉尚。是用赐之懿号,畴以公田,载推柔远之恩,式奖拱辰之志。於戏!来朝万里,美爱戴之有孚,柔抚四封,庶混并之无外。永保东裔,聿承天休。可加食邑七千户,仍赐推诚顺化保义功臣。

宋太祖在诏书中认可前朝对高丽册封的既定事实,承认其“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高丽国王”的册封爵位,进言之,赵匡胤诏书中透露出宋继承前朝天命,继续行使宗主上国的册封权利,是为高丽新的宗主。

与此同时,赵匡胤谋求实现“文轨万方,声教四海”的政治理想,希望高丽“在关键时机能出兵牵制契丹,张犄角之势”。高丽王朝前期,适值中国的宋辽对立时期,为求得小国生存空间,高丽“很明智的将砝码投向了实力较强的一边,又以适当的方式对弱者表达了敬爱孺慕之情,满足了宋朝的大国情怀”。

在阿保机建立契丹后不久,高丽即遣使入辽,并向辽太祖进献宝剑,祝贺其建国。由此开展了两国间长达两百年的交往互动,在此期间,先后有多位高丽国王受到辽朝皇帝的册封。辽保大五年(1125),天祚帝被金兵俘虏,辽朝灭亡,辽丽宗藩关系宣告终结。同年五月,高丽遣使入金进贺,然金朝以“国书非表,又不称臣,不纳”。

次年,高丽国王召集群臣商议事金与否,李资谦、拓俊京等人认为“金昔为小国,事辽及我。今既暴兴,灭辽与宋,政修兵强,日以强大。又与我境壤相接,势不得不事。且以小事大,先王之道”。仁宗不得不接受大臣意见,并经太庙占卜后,再次确定改宗金朝。同年四月,高丽遣“郑应文、李侯如金称臣上表”,进献方物。

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金朝遣使赴高丽,册封高丽王楷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由此,金丽宗藩关系缔结,金朝取代辽朝成为高丽新的宗主国家,册封高丽国王的权利也转移到金朝君主手中。

元对高丽国王的册封

12世纪末,蒙古崛起于漠北草原。1206年,铁木真于斡难河源召开部落贵族大会,被各部首领授予“成吉思汗”的尊号,由此,大蒙古国宣告成立。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铁骑东征西讨,犹如滚雪球一般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其后,铁木真之孙忽必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元朝,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中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早在蒙古帝国时代,高丽便同蒙古开展政治交往,据载,蒙古太祖十一年,契丹首领金山、六哥反叛,窜入高丽,并攻占高丽江东城。1218年,蒙古以追击契丹叛军队名义进入高丽,同高丽军队联合收复江东城。铁木真死后,其子窝阔台即位,不久便派遣撒里塔征讨高丽,由此拉开蒙丽战争的序幕。

据统计,自蒙古太宗三年(1231)至宪宗九年(1259),蒙古先后六次大举进攻高丽。最终迫使高丽臣服,派出世子亲朝入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一改此前的高压政策,放还质子,下嫁公主,同其结成甥舅关系。元丽宗藩关系的缔结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时间里,高丽一直作为元朝重要的政治盟友与藩属国家,其历任国王在接受元朝册封的同时,均同元朝缔结甥舅关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遣使颁诏报谕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四夷君长”,向其传达新朝建立以及与之通好的讯息。其子朱棣更是在乃父基础之上“锐意通四夷”,先后派出三保太监郑和六下西洋,来华朝贡的国家进一步拓展到西亚、北非等地区。

在明初几代君王的经营下,由中国主导的封贡体系达于巅峰,正如李云泉指出“有明一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数量之多,朝贡规模之大、手续之缜密、组织管理之完善,皆为历代所不及”。

明初对日本的册封始末

早于秦汉时代,中原王朝便已同日本列岛建立政治联系。殆至明清,日本则长期游离于中国主导的封贡体系边缘,意图营造其自身的朝贡圈层。明初倭寇猖獗,为肃靖倭患,朱元璋曾多次主动通交怀良亲王。

史书中虽未明确记录朱元璋册封怀良的记载,然从洪武二年(1369)对日玺书中“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的放任态度观之,明太祖显然对招徕日本一事并不执着,其真实意图在于“通过外交途径靖倭”。史籍中明确记载明朝册封日本发生于建文末期。

建文四年(1402),明使道彛天伦、一菴一如随日使祖阿一行返日,对足利义满“班示大统历,俾奉正朔”,以宗主国的立场所作表现,将日本纳入为中华世界帝国之一员的册封关系之象征。未久,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甫一即位的永乐皇帝对该年日本入贡大为称赞,并言“朕登大宝,即来朝贡,归向之速,有足褒嘉”,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冕服、龟钮金印、锦、绮、纱、罗等。由此,足利义满“完全成为由中华世界事帝国所册封之‘日本国王’”。

事后,足利义满于永乐二年遣使入明“谢赐冠带印章”。永乐六年(1409),明朝册封义满之子义持为日本国王。此后因倭寇侵扰与嘉靖“宁波争贡”的发生,中日官方交往不愠不火最终断绝。

至万历援朝御倭战争时,“(李)如松乘胜趋碧蹄馆,败而退师”,封贡之议再起,然因中日双方对册封一事认识的偏差最终导致封贡之事破产,“丁酉再乱”爆发。而继丰臣秀吉执掌日本国政的德川家康在开创江户幕府之后,一直未曾同明清王朝建立官方联系,遂逐渐脱离出中国主导下的封贡体系。

明初对安南的册封

经纬安南,古称交趾、交阯、交州,曾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之地。五代战乱方才脱离中国而独立。

北宋初,安南丁部领平定各豪强势力,自封“大胜明皇帝”,建立“大翟越”国,都华闾城,宋开宝八年(975),赵匡胤册封其为“交阯郡王”,由此开启长达千年的中原王朝册封安南国王的历史。明朝肇始,一改前朝尚武的外交政策,转以怀柔招抚的对外方针。

明上台后推行一套独立意识的政策,重用外戚黎季嫠,导致明安关系遂逐渐恶化。建文二年(1400),黎氏篡位,永乐初年,黎季嫠之子胡汉苍入贺即位之时请求册封,经一番核实,明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遣礼部郎中夏止善等赍诏往封胡汉苍,由此,因黎氏篡位引发的安南继统危机在明朝的册封认可下顺利解决。然而,时隔三年,明安两国便因安南扰边与“陈天平事件”而刀兵相见。

总的来说,明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八个月便占领安南全境,事后应安南耆老所请,在安南设立交阯郡,下设三司管理,形同内地。由此开启了明朝统治安南长达二十余年的历史,直至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下令撤兵,安南方才再次宣告独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