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江淮平原上金黄的麦田里,一架无人机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缓缓飞过。镜头聚焦在农舍前一位弯腰插秧的中年人身上,他熟练地把秧苗插入泥水中,溅起的泥点沾满了粗布衫,此人正是十年前因 “冰桶挑战造假” 事件声名受损的陈光标。这场看似平常的农耕直播,在抖音平台上悄然收获了百万点击量,评论区里 “首善归来” 和 “作秀惯犯” 的争论十分激烈。
皖北小村的清晨,常常被三轮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陈光标会亲自开着车,把新收的油菜籽拉到县城的油坊,回来的时候还会拉回整车的矿泉水样品。2025 年 3 月的成都糖酒会上,这位曾经的 “首善” 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对承德御龙泉矿泉水水源地的锶含量数据了如指掌。这个运用了 AI 数字人技术的矿泉水项目,正悄悄地在长三角的便利店渠道试水。面对老友说他 “重出江湖” 的玩笑话,他摆弄着样品瓶上的全息标签,笑着说:“现在流行让大家都有钱赚。”
农舍墙角的监控画面揭开了另一个秘密:凌晨 3 点,书房里的平板电脑正实时传送着全球期货数据。作为 “策划赢销所” 的联合创始人,他推动的国际化治理体系研究已经吸引了 5000 多家小微企业参与。这个把外籍官员引入产业链优化方案的智库项目,在义乌小商品城完成了首轮数据验证测试。
泗洪县一个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村口那座生态污水处理站是匿名捐赠修建的。2023 年甘肃地震时,署名 “苏北老陈” 的 4000 万元物资让救援队长很是疑惑。熟悉情况的快递公司老板说,那 180 辆货车的调度单上,收货人那一栏一直都是空的。
这种转变从 2020 年春天的武汉开始。当社交媒体都在关注 “韩红爱心车队” 时,陈光标旗下物流公司的厢式货车正日夜不停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仓库管理员还记得:“老板说要把生产日期的喷码改成保质期截止日,就是为了让接收单位发现不了货源地。” 那些印着 “20200127” 字样的口罩包装箱,最后出现在了三十多座城市的防疫物资清单里。
寒门首善的别样人生在长子陈环境的婚礼上,宾客们注意到新人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贺礼 —— 用秸秆编织的储粮罐。这种传统工艺正是陈光标在丰县推动 “村村播” 电商项目的试点产品。直播间里,农民老徐对着镜头展示编织技巧时总会说:“这是陈老板手把手教我们的。”
回忆回到 1978 年的泗洪县,10 岁的小男孩踩着露水去镇集,竹扁担两头挂着借来的水桶。那个用 12 个暖水瓶倒卖井水的早晨,不仅让他赚了八角七分钱,还让他心里埋下了对 “流动财富” 的渴望。九十年代靠卖 CT 机发家的经历,就像他后来在华尔街挥舞美元的样子 —— 虽然财富的形式变了,但他渴望被关注的心情一直都在。
争议中探索的新领域南京一个生态农场里,标有 “陈环保” 字样的堆肥桶散发着热气。这个以他次子命名的有机肥项目,已经带动周边三个乡镇改变了种植结构。田间课堂的墙上贴着醒目的标语:“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既是自我调侃,也是和过去做个了断。
在 “策划赢销所” 的最新研讨会上,数字经济治理方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年轻创业者质疑引入外籍顾问的必要性,陈光标指着大屏幕上的义乌商贸数据反问:“当年我在纽约请流浪汉吃饭被骂作秀,现在东南亚客商通过数字系统直接和乡镇作坊对接,还需要在意形式吗?” 这种把企业运营思路用到公益实践中的探索,正在创造新的可能。
长江入海口,潮水一次又一次地冲刷着滩涂。陈光标最新的一条抖音视频里,他蹲在田埂上看着麦穗灌浆,旁白平静地说:“稻子低头的时候,才是最饱满的。” 当争议变成让人反思的养分,那个背着现金墙作秀的 “首善” 渐渐没了光环,而在乡村振兴和全球化相互交织的新环境下,一种更有活力的形象正在慢慢出现。
照片由Pexel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