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8月26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很普通的一天,然而对于首航高科来说,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这一天,经历了12年风风雨雨的首航高科正式告别A股,背后的黄氏家族终究还是选择了套现24亿的不归路,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人惊讶的。
即便是在几乎抛售全部股份的情况下,黄氏家族仍然把控着公司的实权,直接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至0.37元,14万股民血本无归,还把国资也拉下水......
难道,黄氏家族就不怕被唾沫星子淹死吗?
股权迷宫里的套现密码
1997年的北京大兴,一场看似普通的家族聚会正在悄然改变几个人的命运。
黄文佳与侄子黄卿乐在饭桌上聊起了火电站的生意——波纹管膨胀节,这个拗口的名词成了他们撬动财富的第一根杠杆。
彼时的中国,火电占据全国电力供应的八成以上,煤炭资源丰富的北方大地矗立着无数冒着白烟的冷却塔,黄家人嗅到了商机。
黄文佳的办公室里常年挂着一张泛黄的中国地图,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大火电厂的位置。
从北京首航波纹管制造有限公司起步,他们专为火电站空冷系统提供配套零件。
那些年,火电行业正如日中天,黄家人只需跟着国家能源建设的步伐,订单便如雪片般飞来。
2006年,首航艾启威冷却技术公司成立,黄氏家族正式从配件商升级为系统供应商。
2012年深交所的钟声响起时,首航高科(当时名为首航节能)带着“全球空冷技术领跑者”的光环登陆A股。上市庆功宴上,黄文佳举着香槟豪言:我们要做中国版通用电气!
只可惜,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远比制造波纹管复杂。
上市首日,黄氏家族合计持股48.82%的股权结构图被媒体称为“家族企业的完美模板”,鲜少有人注意到,招股书第137页藏着关键提示:公司实际控制人黄文佳、黄卿乐已质押近三成股份,这为后来的资本腾挪埋下伏笔。
董事会的铁王座
2015年,火电行业出现转折点,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当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骤降410小时,创下196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黄家人比市场更早感知到寒意,他们开始密集质押股权,证券营业部的VIP室里,黄卿乐对操盘手打了个比喻:股票就像老家的地窖,得趁粮食没发霉前换成真金白银。
接下来的四年堪称资本运作教科书:2015年协议转让套现10.6亿,2019年引入甘肃国资纾困基金再获9.7亿,期间通过司法拍卖、大宗交易等途径累计变现超24亿。
2021年的股东大会上,中小投资者们发现一个荒诞现实:持股仅2.09%的黄氏家族,依然稳坐5个董事席位。
深交所的问询函直指要害:如何证明少数股东的实际控制权?公司的回复堪称现代公司治理的黑色幽默:前十大股东持股分散,且黄氏董事具备丰富行业经验。
这种“微持股、强控制”的奇观,源自黄家人精心设计的制度牢笼,《公司章程》第48条规定,改选董事必须保证2/3原班人马连任,且新董事需同时具备空冷、光热、海水淡化三领域经验。
一位投行人士苦笑:这相当于要求足球运动员还得会打NBA和温网,更绝的是条款规定,解任董事需赔偿其五年薪酬——按当时高管薪资计算,动辄数千万的赔偿金足以吓退任何潜在挑战者。
光热泡沫与最后的狂欢
2016年,券商研报将光热发电吹捧为“下一个万亿风口”,首航股价应声暴涨,但业内人士清楚,光热发电每度电成本高达0.9元,是光伏的两倍。
参与过项目尽调的工程师透露,某光热示范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里,年均光照时间被刻意多写了300小时。
2024年5月,首航高科以0.37元的股价黯然退市。
交易所数据显示,最后三十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额不足500万元,曾经熙熙攘攘的股吧里只剩零星咒骂。
然而,这场持续十二年的资本戏剧并未落幕——证监会1330万元的罚单和十年市场禁入令,正在揭开更深层的黑幕。
在北京市某高档小区,保安经常看到黄家人开着库里南进出地下车库,当被问及首航高科时,他们总是摆摆手:早就不参与经营了。
结语
有趣的是,据天眼查显示,黄氏家族成员仍通过层层嵌套的合伙企业,控制着三家新能源科技公司。
从波纹管到光热发电,从实业兴邦到资本游戏,黄氏家族的故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转型期的光怪陆离。
参考资料:
龙头企业血亏17亿无奈退市,“光热储能”的故事还能怎么讲?蓝鲸财经2024-08-28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