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阳谋!诺奖获得者:让中国在舒适环境里沉沦,美国不给制裁

峻辉聊过去 2025-04-16 03:12:21

中美关系这几十年来,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从1970年代两国建交开始,关系一度缓和,冷战结束后还携手合作过一阵子,但到了近些年,气氛越来越紧张,针锋相对的味道越来越浓。

尤其是过去十年,美国对中国摆出了强硬姿态,贸易战、科技封锁,一招接一招地使出来。2018年,美国拿国家安全当理由,对华为这类中国企业下了出口禁令,卡住了先进芯片技术的脖子。到了2020年,这政策还加码,试图通过掐断供应链,把中国科技发展的势头给摁住。

就在这场大国博弈愈演愈烈的当口,有个声音跳出来,显得有点不合群。这个人就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研究经济不平等和全球化出了名,观察国际经济格局也有一手。

2024年10月14日,香港《南华早报》登了他的一篇专访。他在里头说,美国老拿制裁压中国,可能压着压着反而把自己给坑了,还不如换个路子,走个“阳谋”。

斯蒂格利茨的“阳谋”:不制裁,让中国自己松懈

斯蒂格利茨的看法挺有意思。他觉得,美国与其老想着通过制裁把中国摁在地上摩擦,不如停手,让中国舒舒服服地待着。

他有个理论:制裁这种东西,短期看是给了对手一拳,但长远看,反而可能把对手的斗志给激发出来。反过来,如果外部压力没了,中国可能会觉得日子过得挺滋润,没必要那么拼,慢慢就懈怠了。

他在专访里提到,要是美国不限制中国拿技术、买商品,中国可能会满足于当个“廉价供应商”,不想着再去追什么前沿科技了。

这个想法听着有点反直觉,毕竟现在美国的主流思路是“遏制中国崛起”。斯蒂格利茨却觉得,这种遏制可能帮了倒忙。他拿半导体产业举例子,美国的出口管制确实让中国没法直接买到最先进的芯片,但也逼着中国自己埋头搞研发。

结果呢?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涨了差不多15%,有些企业甚至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跟人掰手腕。制裁没把中国拦住,反而让它在关键技术上跑得更快了。

他还顺手批评了美国政客,说他们光会甩锅,从不想想问题根子在哪。比如,美国喊着“再工业化”,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可现实是,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的中位数年薪高达25万美元,折成人民币得小两百万。

中国这边,劳动力成本低得多,美国拿什么跟人拼制造?斯蒂格利茨的建议是,美国干脆接受中国的廉价商品,省得自己这边货物短缺、物价飞涨。同时,把精力放在最新科技上,必要时补贴一下电动车、太阳能电池这些产业,别老想着跟中国硬碰硬。

制裁的“反噬”:中国越压越强?

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有数据撑腰,也不是空口说白话。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确实让中国吃了不少苦头,但也逼出了中国自己的应对办法。比如华为被卡芯片后,中国政府和企业没坐着等死,而是加大投入搞自主研发。

2023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半导体产业不仅产量上去了,技术水平也在追赶。一些原本靠进口的领域,现在开始有了国产替代品。这不就是制裁的“反噬”吗?

再看贸易战。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想逼中国让步,结果中国这边硬扛下来了,还顺便开拓了其他市场,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美国的算盘是让中国经济受挫,可中国愣是没垮,反而在某些领域站得更稳了。斯蒂格利茨的意思是,这种高压政策与其说是打压中国,不如说是给中国上了堂“自立自强”的课。

他还提到,美国自己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基础设施老化、工人成本高企,这些都不是制裁中国能解决的。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喊得响,但实际执行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中国这边,工厂流水线24小时转着,美国企业却连工人都不好招。斯蒂格利茨觉得,与其老盯着中国使劲,不如先把自家院子收拾干净。

反对的声音:中国会甘心“沉沦”吗?

当然,斯蒂格利茨的观点也不是没人质疑。一些专家站出来说,就算美国不制裁,中国也不会傻乎乎地躺在舒适区里睡大觉。

中国政府早就有“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计划,目标是做先进制造业的领头羊,不是当什么廉价供应商。而且,像芯片、5G这些技术,战略意义太大,美国要是放手不管,中国拿到了先进技术,反而可能威胁美国的地位。

还有人觉得,斯蒂格利茨低估了中国的野心。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改革开放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来没满足于现状。即便美国不制裁,中国也不会停下脚步,顶多是换个方式往前冲。毕竟,科技自立这件事,已经写进了中国的长远规划里,不是外人给点甜头就能放弃的。

另外,国家安全这块也是个绕不过去的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有些技术放给中国,等于把刀递给对手。比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谁先突破,谁就可能在未来占上风。斯蒂格利茨的“阳谋”听起来高明,但要是中国没按他想的“沉沦”,反而更猛地冲上来,美国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中美博弈的复杂性:没有简单的答案

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归根结底,是想给美国指条新路子。他觉得,与其老跟中国玩零和游戏,不如公开竞争,各走各的道。

美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创新能力、科技底蕴,中国也有自己的强项,比如制造能力和市场规模。他希望美国别老想着把中国摁住,而是专注提升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话听着有点理想化,但也不无道理。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两国经济绑得太紧,供应链、贸易、技术,哪样都分不开。美国制裁中国,自己也得付出代价,比如物价上涨、企业成本增加。中国这边被制裁,也不是没损失,但总能找到办法熬过去。这种博弈,谁都讨不了绝对的便宜。

斯蒂格利茨的“阳谋”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觉得这是个高招,能不动声色地让中国失去锐气;也有人认为,这想法太天真,忽略了中国骨子里的韧性。

不管咋样,他的思路至少提醒了大家,制裁不是万能的,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是斗智斗勇的持久战,而不是靠一两招就能定胜负。

制裁下的中国表现

为了让这事儿更清楚,咱们来看点硬邦邦的数据。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出口额也跟着涨了。这说明啥?制裁确实让中国受了伤,但也逼着中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再看5G技术,华为虽然被美国卡了脖子,可全球5G基站建设还是跑在前头,2023年中国的5G用户数已经占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反过来,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2022年,美国启动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想把半导体产业拉回本土,可到2023年,实际效果没那么明显。建厂成本高、工人不好找,台积电、三星这些大厂在美国设厂都喊头疼。相比之下,中国这边靠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半导体产业反而越挫越勇。

贸易方面,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确实掉了,但总出口额没怎么跌。原因很简单,中国把货卖到了东南亚、欧洲、非洲这些地方。美国这边呢,进口商品价格涨了,老百姓的日子反倒不好过了。斯蒂格利茨说得没错,制裁这东西,有时候伤人又伤己。

斯蒂格利茨的“阳谋”,本质上是想换个角度看中美关系。他不否认两国在竞争,但觉得竞争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全球化走到今天,中美谁也离不开谁。中国需要美国的科技和市场,美国也需要中国的商品和供应链。与其老想着把对方摁下去,不如想想怎么在竞争中找到平衡。

当然,这平衡不好找。美国担心中国崛起威胁自己的地位,中国也怕美国处处设卡挡自己的路。斯蒂格利茨的建议是,美国别老盯着中国使劲,专注自己的创新,把精力花在刀刃上。中国这边,不管美国制不制裁,估计都会继续往前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