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蒋介石是无法绕过的一个政治人物,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左右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可是每当我用客观的文字,撰写关于蒋介石的历史故事时,总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谩骂私信。

他们认为是我把蒋介石刻意写坏了,他们认为蒋介石不该是历史的罪人,他们更认为蒋介石没有卖过国……
我不知道这股歪风是怎么刮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意欲何为,难道已经被历史定性为民族罪人的人还能被洗白?
我不知道以后的历史,但我知道以前的过往,身为河南人,我永远都会记得冷冰冰的文字背后的血腥与罪恶:

蒋介石下令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水奔涌而出,在河南境内肆虐,造成十室九空、饿殍遍野。
所以无论承受多大的谩骂与屈辱,我都不会昧着良心歪曲历史,而是会竭力为支持我的读者呈现出最真实的近代史。
特立独行1895年,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因病去世,蒋家因此走向没落,靠着祖辈经营盐铺留下的余威,在当地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只是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年幼的蒋介石在父亲去世后也吃了不少苦头,革命之心因此萌发。

1903年,蒋介石考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又到宁波金箭学堂就读,而对于青年蒋介石来说至关重要的事,他的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中山和即将爆发革命的情况告诉了他。
1906年,蒋介石又前往当地镇上的龙津中学堂就读,此时的蒋介石已经19岁了,不过他在学校的行为举止,俨然已经成为了同学眼中特立独行的另类。
当我们翻看关于蒋介石传的书籍时,几乎都记载了在龙津中学时蒋介石的怪癖:

他每天都起床很早,起床后便在卧室的阳台上一动不动站半小时,双唇紧闭,双臂紧抱胸前。
就在同学们担心他会有什么不好的念头时,蒋介石却退学了,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蒋介石的怪癖是因为他要投笔从戎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投笔从戎,说来轻巧,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他的亲戚朋友都不会支持他这样做。

在旁人的眼中,蒋介石应该本本分分待在家中,而不是拿着生命去冒险,只是蒋介石不甘心平淡地过完一生,他必须行动起来。
剪掉辫子革命的浪潮,暗潮涌动,有识之士争相外出留学,蒋介石自然也有了这层打算,可是该去哪里?
蒋介石把目标定在了日本东京,一来那里军校的授课水平高,二来那里据记着在国内革命受阻后逃亡而去的革命者。

东渡日本的念头一经萌发,便不可遏制,只是当周边的人得知蒋介石的想法后,都极力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当时的日本也不太平,正和沙皇俄国打得不可开交。
蒋介石是个相当执拗和刚愎自用之人,所以他根本听不进旁人的劝说,不过他也没有与旁人进行过多的争辩。
就在其他人以为,蒋介石会改变主意时,他却拿起一把剪刀一下剪掉了自己脑后的辫子。

要知道当时清王朝虽然日薄西山,但依然还没有消亡,脑袋后的辫子是万万得保留的,不然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东渡日本当没有辫子的蒋介石出现在周围人的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当然也包括他的母亲王采玉。
为了防止被蒋介石的冲动连累,周围的人不再围绕着他叽叽喳喳,也不再劝说让他放弃东渡日本的想法,而是争相远离他。

在清政府还没有倒台之时,辫子就是通行证,一旦没有了辫子,将会被所有的亲戚朋友拒之门外,在家乡无立足之地。
当然,这正是蒋介石要的效果。
王采玉虽然对蒋介石很严格,但骨子里是对他浓浓的宠爱,她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出事,只能帮助蒋介石逃离家乡。

王采玉向亲戚朋友筹借了一笔钱,交给了蒋介石,亲自将他送到码头,目送他东渡日本。
殊不知,正是这次东渡日本,奠定了蒋介石日后在国民党中崛起的基础。
蒋介石到了东京后,入学东京清华学校,并结识了浙江老乡陈其美。
陈其美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锋,孙中山最有才华的早期追随者,中国同盟会元老,当然也是蒋介石革命路上的引路人。

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属于蒋介石的时代已经初现端倪,只是陈其美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无比器重的革命者,将来会成为独裁者。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蒋家王朝》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