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位置和以色列国家战略的影响,以色列海军的整体实力相比于陆空两军来说并不是很突出,但也有其他国家海军所没有的发展特点。现在的以色列海军相比于强大且身经百战的陆空两军来说,其规模要小得多。以色列海军总人数仅有9500人左右(包括海军陆战队的300人),装备的舰艇也都很小,包括7艘轻型护卫舰 (3艘“萨尔”-5级和4艘“萨尔”-6级)、8艘导弹艇(8艘“萨尔”-4.5级)、6艘潜艇和45艘各型巡逻艇。
第一次中东战争,促使以色列成立海军
以色列海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以色列建国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建国后不久,对联合国决议不满的阿拉伯国家组织联军向以色列发起了进攻,企图将新生的以色列国扼杀在萌芽之中。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开战前,以色列海军处于全面的被动地位。
那时埃及海军是阿拉伯联军海军的主要力量,拥有多艘舰艇,包括3艘大型扫雷舰、8艘小型扫雷舰、4股武装巡逻舰、3艘护卫舰、至少4艘巡逻艇和20艘登陆艇。与此相比,以色列海军当时只有4艘临时加装了机枪等武器的移民船,船上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目前无法挑战埃及人的海上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只能留在海法港,并等待形势的转变。
到了1948年7月双方第一次停火,以色列军明白自己的转机到了。以色列海军一边理顺了海军内部的指挥和协调问题,一边通过犹太代理机构在全世界搜刮船只。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国海军有大量的舰艇面临拆解或退役,舰只的来路是不用愁的。
当时购买了包括2艘排水量不到1000吨的英国“花”吸轻型护卫舰、1艘美国海军的PC-461型猎潜艇、1艘“河流”级护卫舰、6艘各类武装快艇和1艘美国海岸悠卫队的风帆巡逻舰“税收收割者”号(后来成为以色列海军的旗舰),甚至还从意大利买到了几艘爆破摩托艇。
新世纪到来,以色列海军装备也跟进升级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色列海军昔日的主力水面舰艇--8艘“萨尔”-4.5级中最早入列的已经服役接近20年,疲态初显,急需新一代舰艇补充新鲜血液于是在2004年,以色列启动了新一代护卫舰的开发计划。
多家企业和多个方案被提出,经过一番谈判,以色列海军最终选定了以德国K-130型“布伦瑞克”级护卫舰为蓝本开发的轻型护卫舰,命名为“萨尔”-6。这也是以色列海军有史以来装备过的吨位最大的战舰。“萨尔”-6的长度约为90米,宽度为13米,满载排水量大约为1900吨。船上编制人员共有70人。它的最大航速为26节,最远航程可达2500海里,并且能够在海上自持10天。
“萨尔”-6级的动力系统出于成本和性能方面的考虑,不再像“萨尔”-5级那样使用柴燃联合交替而是采用了2台德制MTU 20V1163TB93柴油机组成的全柴动力,单机功率9924马力,能够为“萨尔”-6级提供约26节的最大航速,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以色列海军的需求,毕竟周边也没有什么反潜的需要。
全舰的核心是以色列国产的EL/M-2248 MF-STAR四面阵有源相控阵雷达,前部桅杆上设置了3个阵面,后部桅杆上设置了一个阵面,雷达工作在S波段,探测俯仰角为-20度到+85度,对战机探测距离约250千米,能在25千米外发现掠海来袭的反舰导弹,拥有不错的多目标探测能力。
该系统本身也较为轻巧,单面阵仅有1.5吨,全系统仅有7吨重(提供给印度的EL/M-2248 MF-STAR是放大版本,单面阵重约2吨,甲板下设备重约4吨),适装性非常优秀,对一些小国的中小型舰艇颇具吸引力。
虽然吨位不大,但该舰的火力却堪比6000吨的驱逐舰,“萨尔”-6级配备了2种防空导弹,一种是舰首B炮位的4组40单元的“C-穹”,另外一种则是设置在舰肿两脑的2组8联装“巴拉克”-8中程舰空导弹。“萨尔”-6级不仅防空能力不弱,反舰能力也颇为强悍,可以说这也是延续了以色列海军舰艇一个不成文的传统。
没有战略纵深,以色列打不了持久战
小型导弹快艇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优越的性能颇受诸多小国海军的喜爱。但是小平台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其续航力难以满足长时间对专属经济区的巡逻,另外小平台自身对目标的探测能力不足和几乎不具备防空能力的特点也限制了其战斗力的进一步发挥,终究不能和大型平台相提并论。
而对于以色列海军来说,依靠着海外引进和自主研发,从最早通过引进法国导弹快艇(“萨尔”-2/“萨尔”-3)解决有无问题,到在外部支持下自主开发“萨尔”-4级,再到拥有一定防空能力的“萨尔”-4.5级,再到集大成者的“萨尔”-5级,最后到综合水平全面升级的“萨尔”-6级,以色列海军的作战能力从最初的反舰发展到反舰、反潜和防空戒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萨尔”系列导弹艇/护卫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以色列海至进化史。
虽然以色列海军在“萨尔”-4/“萨尔”-4.5级之后想通过“萨尔”-5级竭力摆脱“小船大炮”的设计传统,但最终还是到了“重装小艇”的老路子上。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以色国土狭小,人口稀少,海军规模本来就比较小,有限的军费必尽可能做更多的事,无法负担大型舰艇的日常使用;另一方面以色列海军也确实需要在有限的海军规模内完成更多类型的任务,矛盾之下,“小船扛大炮”也就不奇怪了。
而近年来以色列周边海域多个大型油气田被发现,保护这些海上油气田免受火箭弹袭击以及打击哈马斯和黎巴嫩主党武装成为以色列海军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在可预见的来,以色列海军舰艇仍将会延续“小船扛大炮”的设计特点火力的轻型舰艇、隐蔽性强的潜艇和强大的岸基航空兵是以色海军甚至一些小国海军未来的发展出路,这种另类的“空潜快对于以色列来说仍然存在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最后,以色列的国土狭小,仅有2万多平方千米,哪怕近年来不断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对于以色列来说这点地方也很难拥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战略纵深。所以以色列人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爆发在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都必须是在陆空军主导下的短期战争。虽然以色列背后有大国撑腰,但是终因资源匮乏、国土狭小而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相较于小国家的资源匮乏、国土狭小并且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大相径庭。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1.4亿劳动力,使其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争情况下,都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此外,中国坚持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防止了大规模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同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从资源匮乏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中国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够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应对。
总的来说,中国的广大国土、丰富资源、众多人口以及稳健的经济实力,使其有足够的耐力和韧性去面对任何形式的挑战,包括可能发生的长期战争。而小国家由于其固有的资源、国土和人口限制,面对相同的挑战则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对比突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优势和责任,也提醒我们,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必须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