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那些讲革命和打仗的老电影的人,估计都瞅过一部电影,名叫《黄桥决战》。这部电影主要就是讲新四军在黄桥那场大战,一下子就把国民党的韩德勤部队给打败了的事儿。
咱们先不说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有多出彩,只要你是个细心的人,肯定能发现它有个大问题:电影里只有陈毅的身影,却完全忽略了粟裕。
说起来,陈毅和粟裕俩人那可是交往多年的老上下级了。打从抗日战争那会儿起,一直到解放战争收尾,陈毅和粟裕几乎都是一块儿搭档,并肩作战,关系铁得很。
在《黄桥决战》里头,陈老总身边有个副手名叫“谷盈”。但讲真,只要是懂点近代战争史的人,都知道咱们国家近现代战争史上压根就没这号人物,更别提他还是个军事上的能人高手了。
那么,“谷盈”这家伙究竟是啥来头呢?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谷满仓”说的就是陈老总手下的“得力干将”粟裕。想想看,“谷”和“粟”不都是粮食嘛,意思挺接近的,“满仓”和“裕”也都是说东西多、富足的意思。
其实真相挺直接,听说电影的制作团队为了给粟裕将军的名字加点艺术味儿,特地动了动手脚,结果片尾亮相的,就成了个指挥若定的“谷盈”。
可能有的朋友心里犯嘀咕了,为啥在《黄桥决战》里头,陈毅老总大大方方地用真名露脸,而粟裕却得藏着掖着,非得用个化名才行呢?
从各方面收集的消息来看,电影最初是打算直接用“粟裕”这个名字来拍的。但没想到,在总政治部审核时,这个想法碰了壁。
他们觉得直接对大众宣扬粟裕不太妥当,所以就决定使用假名来代替。
当时,让这事儿在总政治部那边过不去的关键人物,是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上将。
他不用电影里出现“粟裕”的真名,原因挺直接,跟粟裕同志1958年挨批后,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有关系。
虽然后来不少人得到了昭雪,可遗憾的是,粟裕却并不在其中。
这种关键人物肯定不会在公开的军事电影里露面,要不观众可能会误会,还会给他们的工作添乱。
这种借口拿来应付电影制作方,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承认现状了。
因此,就有了陈老总跟一个叫“谷盈”的不太出名的军官,在黄桥那里打了一场大胜仗,对手是国民党反动派。
这个结果真是挺让人惋惜的,没了粟裕这个角色,上场的陈毅心里会不会乐呵呢?
说起粟裕同志以前遭遇的那些不公平事儿,好多他的老朋友和老手下,不止一次地往上头提意见,心里头就盼着粟裕能早点讨回公道。
粟裕自己曾多次尝试联系叶帅和聂帅等人,就想在他们的帮扶下,能早点让自己得到“公平对待”。他这个愿望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答应。
事情正逐渐好转,看起来粟裕的昭雪一旦着手处理,很快就能搞定。
但“实际情况挺残酷”,为粟裕恢复名誉这事儿,在动乱结束后就开始有了点苗头。不过,一直拖到八十年代快结束了,粟裕还是没盼到为他正名的消息。
其实吧,原因挺直接的,就是总政治部那边审核给拦住了。
听说啊,之前有过一个要给粟裕恢复名誉的文件,打算交给中央军委的,但不知道咋的就被拦住了,没能送上去。这一拦,就直接拦到了90年代。
或许不少人心里都琢磨,他们俩之间究竟有啥过节,为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拖着粟裕的昭雪不放呢?
听说,在长达三年的解放战争岁月里,韦国清在粟裕手下领兵作战,他那时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的司令员,而且还一度挑起了苏北兵团的大梁。
说起来,粟裕就像是韦国清的老上司,两人在战场上那可是生死之交。可当粟裕碰到难处时,韦国清为啥没挺身而出拉老上司一把呢?
但事实并非如此,韦国清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即便到了1984年粟裕同志离世之后,他依然不同意对粟裕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
说到这事儿,粟裕身边的大秘鞠开同志,就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
陈和粟领导的华东野战军里,战斗力顶尖的要数第一、第四、第六和第九这四个纵队。碰到关键的战斗任务,粟裕通常会把主要的攻击任务交给这些战斗力强的纵队。
说到韦国清带领的二纵,因为整体战斗力不是特别强,如果让他们去正面战场硬碰硬,可能效果不太理想。所以,粟裕常常安排二纵去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
这样的局面,肯定会导致主攻方向的纵队指挥官立下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像韦国清这样经常负责打阻击战的纵队指挥官,就只能看着别人立功,自己心里干着急。
这种长久的安排,让韦国清渐渐觉得粟裕对他“特别对待”,时间一长,心里头难免就有了疙瘩,以至于两人之间慢慢有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就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俩也没能找个机会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后来,韦国清见粟裕受了批评,心里盘算着找个时机给他翻案,这样一来,他或许就会在这事儿上稍微挡一下。
但是,光凭鞠开同志自己琢磨,可能想得不太全面,咱们还得瞅瞅那时候的情况,一块儿琢磨琢磨这事儿。
说到底,看看韦国清的官职和身份,他其实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的本事去阻拦粟裕的昭雪。
但其实,对粟裕有意见的可能不光韦国清一个,这背后或许藏着些没公开的旧档案。可以确定的是,粟裕的平反确实被一股很大的势力给拖后腿了。
粟裕将军在1984年离开了我们,到了1994年,他的事情得到了公正的对待。那时候,中央军委发了通知,说要给粟裕大将重新恢复他的荣誉。
这份迟到的“昭雪”竟然晚了整整十年,粟裕直到离世那一刻,也没能盼来平反的消息,这实在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说实话,韦国清是在1989年离开人世的,而粟裕的事情开始好转,从1987年《解放军报》上就能看出点端倪来。
差不多在1987年6月十几号的时候,部队的一份报纸上发了篇文章,标题叫做《说说粟裕大将》。文章里面讲,粟裕这一辈子啊,都是在打仗中度过的,是干革命的一辈子,更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一辈子。
从那时候起,政府开始正式且公开地表扬粟裕,粟裕多年来一直期盼的“平反”终于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