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银锭的无解之谜——到底有多少?

奇史怪谈 2025-04-21 11:36:46

【一掷千金】

1943年,西昌银厂乡有个毕摩,名叫吉克则伙,他被人冤枉了,然后被送到靖边司令部。他的仇家说,要是谁在路上把吉克则伙给解决了,就给一千两银子;要是跟吉克则伙一起被押送的人愿意做假证,等官司赢了,每人也给三百两银子。不过呢,那些押送他的人胆子都挺小,没敢对他下手,所以吉克则伙这一路还算平安无事。

最后,吉克则伙拿出了一千二百两白银,交给了靖边司令部当作军费,这才把事情摆平。这笔钱是西昌、冕宁那边吉克家族的成员们凑的,他们分为主户、中户、小户三个级别,每个人都出了份子,就连美姑、昭觉那些远房的吉克家族也送来了捐款。为了感谢亲戚家人们的帮忙,吉克则伙在同一天,在琅环、礼州、泸沽、甘相营这几个地方摆酒席,请了亲戚、朋友、邻居来吃饭,又额外花了二千多两白银。

两千多两银子用来招待亲戚朋友,放到现在来看,这数目和金额也是大得惊人。吉克则伙为啥能这么大方,难道是因为他家里有钱得不得了?其实并不是,他小时候就没了爹,家里条件并不怎么好。这应该跟那时候白银在凉山地区很通用有关系,当然吉克则伙也是个有本事的人。

【缴纳军费】

从一些记录军费开支的历史文件里能瞧出,凉山彝区那时候白银用得很广。就拿1910年这事儿来说,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修条从雷波到建昌(现在叫西昌)的官道,这条路得穿过凉山。修到东路的山棱岗时,恩扎家族死活不让,还干掉了一个排的修路士兵。赵尔丰没办法,只能又派兵去收拾他们。最后恩扎家族投降了,还赔了一万二千两白银。

在国民党掌权的那三十年里,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当地的军阀瞅准彝族内部的纷争,随便找个理由就往彝族地盘上打,前后征讨了二十多回,就是为了捞钱充军费。比如1931年,宁属靖边司令邓秀廷带着兵马,跑到昭觉彝区大肆抢掠,从萨拉地坡的彝族那里硬要了价值一万二千两白银的财物。到了1944年,靖边部的代理司令孙子汶,带着彝、汉六个团的兵力,攻打布拖和普格彝区,又强行勒索了一万两千两白银。1945年,国民党西昌行辕的主任张笃伦,说普雄彝族势力大、难对付,就调集军队去围剿,又征收了一万两千两白银的军费。再到1946年,新上任的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集结了中央军、靖边部和彝兵团,还动用了飞机,对普雄彝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围剿,硬是从他们那里拿走了1000多锭白银。

【彝区货币的产生】

很长时间里,彝族主要靠种地过日子,同时也养点牲畜。他们的生产方式很原始,就是拿刀砍树,然后点火烧地来种田,手工业也还没从农业里分出来。所以剩下的东西很少,大家也不怎么买卖东西,自己族里压根就没啥商业市场,也从没造过或用过啥货币。到了清朝末年,在那些靠近内地的土司管的地方,才有些商人偶尔做点小买卖,一年也就做个一两次,每次拉货也就两匹马那么多。他们主要把牛羊皮、药材、蜡虫这些运出去,换回盐、铁、布、针线这些必需品。在彝族内部,大家偶尔交换东西也都是直接拿东西换东西,很少用到钱。再加上家族势力分割严重,等级制度很严,生产水平落后,山里交通也不方便,这就是个很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

从秦朝汉朝那会儿开始,就有汉人陆陆续续搬到凉山这儿来。他们有的是为了给朝廷开垦荒地,有的则是为了找块地自己种田养家。听说《昭觉县志》里头写了,1910年昭觉县建城的时候,挖到了汉代的坟墓和一些五铢钱。在城北那边的一大片汉代坟墓里头,立着块“昭觉开山碑”。这块碑能证明,在清朝嘉庆皇帝之前,凉山的彝族就已经用过银锭了,不过那时候用的不多,范围也小。可到了1910年前后,凉山彝族那边种鸦片、卖鸦片,结果白银就哗哗地流进来了,这也算是给凉山彝族社会的货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鸦片交易与白银大量流入,鸦片——特殊商品】

大概在1910年那会儿,彝族的地界上开始流行种一种特别的东西,那就是鸦片。因为那时候内地不让种,所以短短二十年,凉山这块地方到处都种上了鸦片。后来呢,内地的那个“不准种”的规定没那么严了,收鸦片的贩子也不来了,种鸦片的就慢慢少了。到了1936年,内地又重新严起来,鸦片这事儿又火了。从刚开始有到最火,差不多四十年,好多彝族老百姓都靠种和卖鸦片过日子。有人查过,1937年越西县瓦吉木乡那400多户人家,八成都在种鸦片,一家大概种个一两亩到两亩地,一年能收大约30两鸦片,整个乡一年产的鸦片得有9000多两。要是按五两鸦片换一锭银子(一锭银子大概十两)来算,那就值1800锭银子呢。在金阳县那边,从1940年到1950年这十年,全县差不多四成的地都种了鸦片。就说芦稿乡吧,一年产的鸦片能有七万多两。

彝族地区种的鸦片,大都是运到内地去卖的,这样一来,彝族和汉族之间的买卖东西就发生了大变动。在种鸦片之前,他们也就是换换皮毛、药材、土产啥的,还有盐、布、铁这些,数量也不多。但自从种了鸦片开始卖,这买卖就变成了彝族主要卖鸦片,汉族呢,主要卖盐、布、铁、枪支弹药、还有服饰这些。就说雷波马劲子那地方吧,人口也就一万来人,但每年运往内地的鸦片能有1.5到2万两。一到鸦片收获的时候,商贩们都跑到那儿去,为了收鸦片带来的货物,比附近内地的市场都热闹。

【白银,彝区交换媒介】

鸦片产量猛增,彝族和汉族之间货物往来频繁,急需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钱来交易。但彝族人不认那些纸做的钱,对那些花样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银元也不放心,所以他们就用银锭来当钱花,这个大家都认。到了1935年,内地都开始用法币了,但彝族和汉族交易鸦片时,大多还是用银锭,有时候也直接拿东西换东西,比如用枪炮来换鸦片,算价的时候,大多还是按银锭来算。那时候的银锭有两种,一种是正宗的纹银,就是官府铸的那种,还有一种是新银子,也叫“水恰”银,这种大多是内地收来的杂七杂八的银子重新铸的,纯度大多是九八或九七,重量也不一样,一般的是十两,也有少数是八到九两。交易的时候,都得重新称一下重量,再按照纯度来算价钱。

鸦片广泛种植后,鸦片买卖就成了主要的生意,带动了一连串不正常的商品交易,让周边内地的几个小镇变成了鸦片交易的大本营,生意火得不行。就拿1938年到1940年那会儿说吧,甘洛县的田坝乡,每年二到四月,只要是二、五、八这些赶集的日子,就有三四百人聚在这儿,从内地拉来的白银都得七八驮,加起来大概一万两千多两。金阳县的灯厂街,每个赶集日更热闹,有五六百到上千人来交易,运进来的盐有二十驮,还有二三十支枪。连彝族也开始有人做鸦片生意了,资本少的有一百两,多的能有五百两。美姑县的巴普乡也是,不少人靠鸦片发财,一年运个五六次,每次一两百两,一年下来能赚七八十锭银子。当然,也有几个内地商人,有头人给他们担保,想去鸦片多的地方捞一笔,但那边家族势力划地为王,安全没保障,所以去的人很少,更别提深入到凉山里面去了。

随着鸦片买卖的越来越广泛,彝族和汉族之间出现了新的商业信任方式。有些来自内地的商人,经过当地领袖的牵线,会承包下种鸦片的人的一定地块,先根据预估的产量预付一半的钱。等鸦片长成了,再进行最后的交易和结账,这种做法被叫做“预定青苗”。

鸦片价格很高,听说在1915年到1950年期间,每两的价格在1两到6两银子之间波动。很多人靠贩卖鸦片赚了大钱,不光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手里攥着大堆银子,就连一些普通老百姓也攒下了上万两的白银。

以前凉山地区白银的流通数量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1957年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做的一个摸底估算,整个凉山州大概有两千多万两白银。这里面,奴隶主手里头有大约四成,劳动者手里头有五成,而奴隶只有大约一成。

白银的大量到来,慢慢变成了彝族地区买卖东西的主要方式。彝族和汉族之间做生意,大多都是用白银来当中间人。不光是大生意,就连一些小买卖也渐渐受到了这种交易方式的影响。虽然小买卖里用的白银不多,但大家在算价钱时,都开始用货币的价值来算,也就是把商品都换算成钱。这样的交易方式,在解放前二三十年里很常见。另外,有的地方还用少量的银元(像云南的半开银元)当辅助的钱币。在彝族和汉族一起住的甘洛县,铜元也曾经被用过。

【白银的贬值】

彝族部落里,大家伙儿不咋买卖东西,所以突然来了一堆白银,根本用不上。这样一来,白银跟粮食啊、其他东西比起来,价钱就嗖嗖地往下跌。

拿昭觉县城的南边来说事儿:那地方,咱们就说说昭觉县城的南边吧。这一片儿,挺有特色的。就说那环境、那氛围,跟别的地方比起来,真的是别具一格。要是你在昭觉,想找找不一样的感觉,去城南逛逛,准没错儿。城南啊,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一个点,更是昭觉这座小城的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你走在街上,看看那些建筑、听听那些声音,就能感受到一股子独特的味道。这种感觉,就像是昭觉的灵魂,深深地藏在城南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啊,要是你对昭觉感兴趣,想真正了解这座小城,那就得往南边走一走。那里有你想要的故事、有你想要的风景。昭觉县城的南边,等着你去发现、去体验。

在1920年那会儿,大概一锭银子能换30石大米。

1930年那会儿,一锭银子能换20石大米。

1940年那会儿,一锭银子大概能换1到1.5石粮食。

1950年左右那会儿,一两银子能换大约一石粮食。

白银掉价后,粮食和其他东西的价钱都往上涨。这样一来,虽然很多种鸦片的人卖鸦片赚到了更多银子,能用这些银子去买粮食、盐、布这些日常用的东西,但由于这些东西的价格一个劲地往上升,他们手里银子的购买力其实变得很有限。结果呢,鸦片交易看起来挺红火,但实际上只是个表面的热闹。

从银子价值对比上讲,吉克则伙这次请客虽然花了大钱,但也不算啥稀奇事儿。在那些大家族里,办个婚礼、葬礼或者嫁女儿娶媳妇,花掉上万两银子,那可是家常便饭。

【白银流向】

凉山彝族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爱存银锭。在解放前,有钱人家不光偷偷藏着白银当宝贝,还会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自己有多少白银,以此来显摆财富。但解放后,国家不让白银在市场上流通了,开始用人民币。不过,老百姓私下里还是会交换、买卖银锭,比如在结婚彩礼里加上几个银锭,这事儿挺常见的。

近几年,咱们看看昭觉和西昌那些主要的银锭买卖地方,就能发现彝族的银锭数量真是少了很多,看起来就像是快没了似的。可能是做那些漂亮大气的银饰用了不少材料。但说到底,还有多少银锭在老百姓手里藏着,这事儿谁也说不准,真是个谜啊!

28 阅读:13064
评论列表
  • 2025-04-21 17:44

    吉克隽逸家族?

    用户17xxx85 回复:
    有可能
  • 2025-04-21 22:51

    这么说凉山人到底算穷还是算富?[吃瓜]

    冰河长夜 回复:
    昨天听说日本东京的大米合28块多人民币一斤,[滑稽笑]东京人是富是穷[滑稽笑]
  • 2025-04-21 19:06

    那时候的钱太沉了,太多了拿不动呀

  • 2025-04-22 07:42

    金银贵金属自古到今都是全世界流通的货币,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

  • 2025-04-22 00:44

    银太多

  • 2025-04-22 02:21

    是我就要小黄鱼

  • 2025-04-22 16:49

    原来毒品在那头历史悠久…

  • 2025-04-22 13:20

    賠了,现代白银价格大跌。不如存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