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最幕:通过强化节目代入感给观众带来更多治愈不难发现,在综艺节目中,“社交元素”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固定搭配。诸如《乘风破浪3》《向往的生活6》,让观众分别看到世界冠军徐梦桃、武大靖“社牛”的另一面。当然,不少艺人嘉宾展现的“社恐”一面,如此真实鲜活,也让不少观众直呼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般。其实在综艺节目中引入社交新元素,诸如MBTI(个性分类测试),也是契合了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年轻人的情感诉求,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新方式,不断找寻与自己三观匹配、性格有趣、经历丰富的“新朋友”。
如今的综艺节目承载着更多温暖的东西,通过强化节目代入感,给观众带来更多治愈感。例如作为一档社交实验观察综艺的《桃花坞2》,在节目中的社交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场景就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桃花坞这个15人组成的“小型社区”中,每位嘉宾身上都承载着“社会样本”的“情感投射”。从社会关系来看,其中有长辈、闺蜜、兄弟等不同角色;从圈层来看,涵盖体育、模特、演艺、脱口秀、音乐、偶像等多个领域;从人物性格来看,强势的、懒散的、佛系的、自我的、随大溜的,形形色色。
由于节目带来的真实感和强烈共鸣,观众作为一个大规模线上“观察团”,在观察嘉宾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他们”的角色。《桃花坞2》虽然从社会议题切入,但《桃花坞2》没有通过梳理社会痛点、输出某种既定价值观来观照现实;而是通过对现场社交场景和坞民社交行为的呈现,在轻松的氛围中,让观众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并提取出对自己行之有效的社交参考。并且在“大规则+自定义”的玩法下,观众可以看到“坞民”们更自在多元的生活方式,也能看到类现实社交场景下更多元的社交冲突。其实无论是线上的具体社交,还是综艺内容呈现出的社交场景,都在默默地吸引着大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