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西中国》,奔赴更真切的田野乡间……

诚畅华 2024-12-12 05:16:41

作者:文商旅研究院院长 张继军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新“三上”读书时】的专栏。今天,分享给大家的第五本书是《东西中国》。本书不仅是一部县域发展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引领我们深入田野乡间,触摸中国发展的脉搏。让我们跟随张继军院长深入这本书,感受东西部差异背后的深刻内涵。

全文4616字,阅读约12分钟

开栏语

古人读书,就连“马上、枕上、厕上”(我谓之老“三上”)的时间都精打细算。今年,我试着致敬先师往圣,弄出个【新“三上”读书时】的专栏来,意图抢救出我沉沦在“屏上(刷机)、杯上(社交)、闲上(游艺)”(我谓之新“三上”)的大把好光阴,将切得稀碎的“十二时辰”拼拼整,凭主观感觉选出些对关注“上海华略智库”公众号的读者群或有益用的书(这便注定了所选书籍会相对小众),来一个开卷有益,把读后感一篇篇敲出来,陆续分享诸君。

前不久,我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晓霞编辑老师寄来的《东西中国》。这是她策划编辑的“县乡中国”书系的又一力作,今年10月新鲜出炉。

我和任老师的相识说来巧合、亦遇亦缘。年初,我读了《县乡中国》(杨华 著)后,有感而发,在华略智库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题为“《县乡中国》,拆解县域治理体系的道法术器”的短小笔记。冥冥中被千里之外的任编辑看到了。她辗转联系到我,“微信”来去之间,甚是投机相合。得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我自是快活欢愉。

她倾注心力、付梓面世的多部著作,如《县乡中国》《韧性:县乡政府如何运行》《县乡的孩子》等,都快递予我。馈书之谊、君子之交,我岂敢慢待,都一一认真拜读学习。

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专题性研究,华略智库有其独到之处。尽人皆知的县域百强,领跑者如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晋江、宜兴等,都是团队长期跟踪观察、分析研究、咨询服务的,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典型样本。

《东西中国》是一本合著,撰文者是以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一众专注县域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总计20位之多,每位或每两位司职其中一章。全书由总序、导论、4篇17章、结论与讨论,以及后记构成,共21万字。这样的阵容班底和组合模式,注定这本书所呈现的,是根植于县域实际情况,经多角度调查研究、开放思考后阐发的“多元主张”、探究的“无最优解”。

导论——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笔者对县域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村庄社会结构、财政资源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东西差异先分解、再综述,于结尾处抛出问题,直击要害、引发思考。

假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本质上已是城市的内在组成部分,不过只是保留了农村的名,早已不存在农村的实,那么,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其实是城市发展内在逻辑的组成部分。在人口快速流出,二、三产业几乎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学习本质上已是城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创造出来的经验,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的东西差异,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部的发展要诀该如何嫁接西部的现实土壤,而非简单复制粘贴、按图索骥照搬照抄,是摆在相关执政者、经营者、研究者面前,最直接检验智慧能力的综合考题。

这对于更多服务头部县域的我们来讲,也是必须觉察和避免的。

悬念铺垫后,全书展开了以下的篇、章,纵论“东西之变”和“东西之辩”。

关于“4篇17章”的干货部分,全书是这么来组织架构的。

第一篇——经济篇

包括第2章:区域经济带与县域经济;第3章: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第4章: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第5章:县域经济与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第6章: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差异。

扼要摘录笔者的核心观点。

1.2.2:关于“辐射与虹吸:东西部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同区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同,隶属其中不同区位的县,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其县域经济的发展本质就不同。

图:区域经济带与县域经济发展属性

1.3.2:关于“土地制度功能与制度实践的东西差异”。

不同区域的土地制度实践在根本上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的直接体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制度实践,更是特定时期较为松散粗放的土地管理与乡村工业化发展历史的独特产物,反而具有特殊性而非普遍性。中西部地区在过去并不存在进行这种土地制度实践的诱因,在当前随着更为稳定的区域发展分工体系的形成,也显然缺乏复制这些制度实践的条件与需求。然而,由于缺乏东西区域差异的视角以厘清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实践差异的内在机制,土地制度改革朝着与土地制度实践完全不同的逻辑演进。

图:土地制度实践的东西差异

1.5.1:关于“县域经济的东西差异”。

在当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农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度和城乡关系格局等,也存在明显差异,形塑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城市化的不同特征和类型差异。

1.6.4: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蕴含着政治和治理的双重制度逻辑。中央政府更聚焦于政治逻辑,即更关心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所承载的政治意义,典型体现为财政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保运转”和“保民生”带来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政治功能。地方政府则更关注治理逻辑,即转移支付在实践过程中的支出效率与支出效果,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其政治功能的达成。因此,二者不是截然分离的,政治逻辑和治理逻辑可以说是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制度逻辑的“一体两面”:政治逻辑为其注入政治动力和演进方向,治理逻辑则确保其治理效果和实践过程。

第二篇——社会篇

包括第7章:作为城市的东部农村;第8章:村庄社会分层的区域差异;第9章: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第10章:经济基础与县域教育形态的东西差异。

2.8.1:关于“村庄熟人社会的分化”。

村庄熟人社会的分化是中国不同区域农民分化的统一特征。同时,由于东部农村与中西部农村在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规模、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在农民分化与村庄社会分层方面也就会表现出较大差别。具体来说,在中西部地区,村庄社会存在去阶层分化机制,农民分化呈现出中低度分化状态;在东部地区,村庄经济社会高度分化,阶层界限和阶层关系显性化。

2.9.5: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区域定位与政策启示”。

东部农村的区位条件形塑了压力与机会适配的生活机遇结构,相对充裕的资源和较低的生活成本疏解了农民的压力,形成了发展与生活兼顾的生活方式;中部农村的区位条件形塑了压力与机会不均衡的生活机遇结构,农民在市场压力的裹挟下不得不通过高强度的家庭动员积累资源,进而压缩生活内容,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不得不让位于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性目标;西部农村的区位条件同样形塑了压力与机会适配的生活机遇结构,并表现为不同于东部农村的机会少且压力小的低度均衡状态,农民依然依托地方社会维系了较强的生活主体性,生活目标优先于发展目标。

图:中国农村生活方式的区域差异

2.10.1:关于“理解教育问题的东西区域视角”。

地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地方教育供给能力和家庭教育支持能力,由此形塑出不同的家校关系结构和家庭教育焦虑。

第三篇——家庭篇

包括第11章: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第12章:东西差异与农村婚配问题;第13章:农民工流动与中国的区域差异。

3.11.1:关于“东部和中西部农民家庭面临的市场区位条件差异”。

东部地区处于市场中心地带,而中西部地区则处于市场边缘地带。市场中心和市场边缘的区位条件差异,不仅形塑了差异化的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模式,而且形塑了差异化的婚姻区位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状态。

3.12.3:关于“婚姻市场与婚姻迁移的东西差异”。

虽然东西双向都有流动,但总体而言,仍是以自西向东流入为主,从而在劳动力流动的落差之外,再形成婚姻流动的落差,主要以女性流动的落差为主。因此,如果说性别结构失衡对婚姻产生了挤压,那么它并不是在某一区域内部形成的,或者说不主要是在某一区域内部形成的,而是在区域之间形成的。

3.13.4:关于“农民工的城镇融入:两种类型”。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民工问题或者说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较早地得到了解决,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中西部地区不太可能短期内复制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农民工问题仍然要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解决农民工问题不能着急,要分阶段、分步骤,在发展中解决发展过程的问题。

第四篇——治理篇

包括第14章:农村集体经济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第15章:村庄治理现代化的东西差异。

4.14.1:关于“城乡关系与农村定位的区域差异”。

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场域核心变量”——集体土地资本化程度为横轴(x轴),以“场域增长变量”——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纵轴(y轴)。在由x轴和y轴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可建构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中心农村”由紧密型城乡关系支配的分配型集体经济、“腹地农村”由过渡型城乡关系主导的中介型集体经济和“边远农村”由松散型城乡关系制约的社会型集体经济。

图: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变量关系

图:农村集体经济三种实践类型的比较

4.15.4:关于“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的东西差异”。

这说明中国不存在一条普适性的以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特别是对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而言,以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治理现代化并不是要完全摒弃既已形成的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村干部兼业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半正式化村庄治理体制形式,而是要在这一体制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

结论与讨论&后记

包括第16章:发现“东西中国”;第17章:将区域作为方法。

在此块面,笔者从城乡关系、农民收入、社会分化、村庄形态、农民家庭生活、乡村治理等维度对全书作出精要概括和总结,一以贯之输出细分“东西”、尊重实际、因地制宜等立策施政的恳切提醒。

笔者还分享了关于“区域方法”“田野调查”的理解,倡导坚持“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以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

当读到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训练“经验质感”的体会,不由地产生共鸣。我们这些干咨询的,何尝不是如此。我身边每一位优秀研究员的成长,都是从一个又一个项目里摸爬滚打、脱颖而出的。

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训练而言,研究者对经验的总体把握能力是极为关键的,这是一种超越具体区域经验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判断力。根据我们团队多年的研究经验,刚刚接触经验的博士生,要通过10个具有区域差异特征的田野点的深入调研(每个田野点用大约20天开展全方位调研,我们称之为“村治模式调研”),大致可以形成一定的经验质感,即对中国经验进行总体把握的能力。

为什么经过10个有着区域差异特性的“村治模式调研”就可以形成经验质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借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来不断强化研究者对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从而训练出研究者对经验的良好感知力,这种感知力也可以说是对经验的某种平衡感,或我们经常所说的经验质感。

后记中,笔者一席话引人遐思,也勉励着我们大家继往前行。

我们一直奔走在全国不同地区调研,呼啸着奔向田野。进入田野之前总有自己对田野的想象,进入田野后却总是发现真实的田野与想象有着不小的落差……

至此,本书读完。

老规矩,文末附带给大家推荐几本延展阅读的好书:

《乡土中国》(费孝通 著);《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 著);《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贺雪峰 等 著);《城乡中国》(周其仁 著);《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黄灯 著);《无问城乡:上海松江改革田野调查纪实》(郭涛涛 著);《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温铁军 唐正花 刘亚慧 著)。

*题图来源:pixabay

0 阅读:0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