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那会儿,毛主席身体已经很差了,好几种重病都缠着他,只能躺在床上。为了让毛主席能好好休息,中央下了死命令,说除了非得在身边照顾的工作人员,其他人想见主席,都得先跟中央打个报告,等批准了才行。这样一来,连主席自家的孩子们,想见见老爸都变得特别难了。
有天,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信,是杨开智老先生让人捎过来的。主席拆开一看,眼眶立马就湿润了,他说:“这是我亲哥啊,我得见见他。”
这位叫杨开智的老人家到底是谁呢?他俩最后见上面没?
【杨开智和毛主席的渊源】
杨开智是毛主席第一位夫人杨开慧的亲大哥,而他老爸,正是毛主席尊敬的老师杨昌济。
可没想到,坏事儿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1930年那会儿,我妹妹杨开慧遭了难,被抓了起来。而且啊,连她和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也一块儿被抓了。
在那个危险重重的白色恐怖时期,杨开智压根儿没顾上自己的安全,他想尽各种办法,托这个求那个,动用一切能用的关系,就为了救出自己的妹妹和外甥。
可是,那些狠心的敌人没给杨开智多少时间去救妹妹。妹妹只在牢里待了短短二十天,就遭到敌人的残酷折磨后被杀害了。杨开智没时间沉浸在悲痛里,他擦干眼泪,振作起来,又开始忙着救外甥。经过杨开智的不断努力,终于,只有八岁的毛岸英被敌人放了出来。
这家人平时很少出门,总是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反动派一直在暗地里盯着他们,就像是在耐心等待机会。反动派这是在布局,想要一网打尽。杨开智呢,为了保障毛岸英三兄弟的安全,已经不顾一切地辞掉了自己那份体面的工作。
杨开智自己没上过革命前线,但他深知革命的艰难和敌人的狠毒。为了确保岸英他们三兄弟能顺利、安全地到上海,他开始琢磨起一个周全的计划来。
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想着继续护送孩子们只会让他们更危险,杨开智犹豫了好久,最后决定让老婆和六十多岁的老妈冒险送孩子们去上海。还好,一路上虽然提心吊胆,但总算是平安无事。他们顺利抵达上海,孩子们也安全地交到了党组织手里。
【杨开智与毛主席再续情谊】
1949年8月份,长沙迎来了和平解放的大好事。这时候,毛主席在北平收到了长沙寄来的一封信。看了信,毛主席心里头是又喜又悲。喜的是,杨开智和杨母他们一家子都还健在。悲的是,杨开智在信里问起了他唯一的女儿杨展,可杨展啊,早在1941年就为了革命牺牲了。
失去女儿让杨开智心痛至极,病倒了好一阵子。但没多久,他就咬牙挺了过来。他心里明白,女儿跟她姑姑杨开慧一样,都是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死得有意义,是真正的英雄。他应该以女儿为荣,向她学习,赶紧打起精神,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为国家出一份力。
杨开智是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他在农业领域挺有造诣的。他出于两个缘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希望能调到北京工作。一来呢,他觉得自己学历不低,到了北京能大展身手,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来呢,他琢磨着离开老家远点,这样就不会老惦记着女儿的那些小事儿了。
杨开智没想到,毛主席的回信竟然这么快就到了。更让他吃惊的是,毛主席直接拒绝了他想去北京工作的请求。主席在信里这样写着:
杨开智同志,你的信我收到了。你说想来北京工作,但这个请求我恐怕得跟你说声抱歉,没法答应你。
那么多同志都为革命献了身,要是他们的家属都像你这样提要求,那我可怎么办呢?我希望你能在家乡安心工作,我已经跟湖南省委说了,他们会根据你的本事,给你安排个合适的工作。千万别去给省委找麻烦,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让他们为难。
要是生活中碰到啥难题,随时找我,我会尽自己一份力帮你的。”
毛主席没答应杨开智来北京工作的请求,但他心里一直记着杨家的好。每个月,他都会给杨妈妈寄生活费,一直坚持到她去世。要是碰到老战友去长沙,毛主席还会特地嘱咐他们,给杨家带点东西过去。
1950年,杨妈妈八十岁生日那天,毛主席特地吩咐大儿子毛岸英回老家,代表他给老人家庆祝。第二年,他又让二儿子毛岸青代他去看望杨家。而且,毛主席和杨开智两人之间也经常书信往来,保持着联系。
虽然杨开智的请求被拒绝了,但他心里头对主席一点怨恨都没有。他太了解毛主席了,知道主席回这封信有多不容易。这封信里,主席可是真把他当成了家里人!
杨开智打定主意,要在老家本本分分地干活过日子,说啥也不能给主席脸上抹黑,以后再也不给主席找任何麻烦。
杨开智先去了湖南省农林厅工作,后来因为他的专业技能,又被调到了湖南省茶叶公司。在那里,他干活从不抱怨,全靠自己的专业本事,给老家的茶产业帮了大忙。
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杨开智得到了去北京参加会议的机会,还有幸被毛主席亲自接见。聊到他的近况,毛主席心里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让他继续努力。
【终生遗憾】
1958年的时候,杨开智因为身体不太好,所以就提前退休了。
那时候,因为一些特别的事情,他和毛主席之间的书信往来慢慢变少了。但他心里对毛主席的挂念一点没少,总是留心着所有和主席有关的新闻报道。每天,他都会从报纸上的点点滴滴中,去琢磨主席的近况。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默默地了主席十多年,从未间断。
到了1976年,毛主席在报纸和公共场合露面的消息就少了很多。那时候,他老人家已经患上了好几种重病,身体状况不太好。医生为了他的身体着想,不让他见客,中央也规定,没有特别的事,不能见客。
那一年,巴基斯坦领导人访问中国时,特别希望能见到毛主席。中央考虑再三后,只好答应了。于是,毛主席和巴基斯坦总理进行了简短的交谈。这次见面,也成了毛主席最后一次与外宾的会面。
毛主席和巴总理的那次见面上了报纸头版,杨开智一直惦记着主席,一眼就看到了那张久违的主席照片。他心里挺不是滋味,照片上主席看起来状态真的很差。
杨开智打定主意要去北京探望毛主席,于是,七十八岁高龄的他,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到了北京,老人家安顿好住处,就急急忙忙地拖着累坏的身子去找一个地方。这地址他可是费了好大劲才从别人那里问来的,住着的是给毛主席干活的一位同志。他得找这位同志,帮忙把亲笔信交给主席,再跟主席说一声,杨开智来了,想见见主席。
这位护理员是专门照顾毛主席的,当她看到眼前这位显得挺累的老人是杨开智时,惊讶又敬佩。她爽快地接下了老人的请求,保证会把他的信和口信转交给毛主席。她还让老人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好一有消息就马上告诉他。老人感激不尽,连声道谢后就离开了。
第二天,那个护士一到中南海工作,就把杨开智大爷的信递给了毛主席,开口说道:“主席,这是杨开智大爷让我给您捎来的信,他老人家说特别想见见您。”
毛主席一听这话,手握着信不停地哆嗦,眼眶一热,泪水就下来了。他声音带着激动,说:“那是我亲哥,我得见见他。”
不过,毛主席现在的身子骨可经不起随便见人的折腾,就算真有必要见,也得中央点头才行。工作人员见主席情绪激动,生怕对身体不好,连忙安抚:“主席,您现在的身体情况真不适合见客,您可千万别激动,先安心养病,等身体好些了再说见面的事儿吧。”
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唉,那就先把这封信归到紧急处理的那一堆里吧,等我身体一好起来,咱们马上见面。”
杨开智在招待所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见面的通知,可一个多月眨眼就过去了,还是没啥动静。他心里着急,又去找了那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拐弯抹角地说:“主席现在有点难处,不方便见您,要不您还是先回长沙去吧。”
杨开智无奈之下,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长沙。
1976年9月9号那天,杨开智从广播里头得知毛主席走了,他立马就伤心地大哭起来。他心里头那个后悔啊,想着自己咋就没能见到主席最后一面呢。他怪自己当时咋就没在北京多待会儿,说不定就能赶上见主席最后一面了。
六年时光匆匆过去,满心遗憾的杨开智也离世了。这下,他总算能去见毛主席了,或许,到了那边,他的遗憾就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