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换来的不是好处,而是更大的打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经济博弈成了无止境的拉锯战。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特别是在特朗普任内的推动,让东南亚国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但也不得不选择迎合。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纠正”贸易不平衡,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打击了东南亚各国的制造业,也让一些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计划受阻。

东南亚国家被卷入美国关税漩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依赖关系。以越南为例,2024年其对美国的出口额达1366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235亿美元,占越南GDP的30%。美国将越南视为“漏洞”,因为越南通过中美贸易战的机会赚取差价,特朗普因此加征了46%的关税。这种情况在柬埔寨、泰国等国也发生,税率高达49%、46%,对这些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当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关税的加征带来的压力远超预期。以柬埔寨为例,该国2024年对美出口额为99亿美元,但进口美国商品仅为2.6亿美元,强烈的贸易顺差让美国视其为“不公平”的贸易伙伴。因此,柬埔寨降税至5%,反映了深刻的经济压力。

这些国家的妥协和迎合是因为它们深知如果不作出让步,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贸易规则松动、国际贸易秩序破裂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不得不通过迎合美国来维持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美国加征关税,许多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形成“+1”供应链模式。可如今,这一模式面临全球性关税冲击,东南亚的让步并未换来美国的善待,反而加剧了制造业的风险。

此外,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也遇到了困难,虽然投资总额已达568.6亿美元,涵盖多个行业,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使得出口计划受阻。如果制造业最终“回流”美国,东南亚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

面对这种挑战,东南亚国家需要在全球关税战中寻找出路,并寻求多边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加强合作,逐步去除对美国的依赖。

对于中国企业,单纯依赖东南亚的“+1”模式已经不再足够。全球布局应更广泛,向其他新兴市场拓展,这或许是应对特朗普关税压力的一个途径。同时,加大内需刺激,推动消费和制造双轮驱动,或许能更好应对外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