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网站(Janes.com)7月4日报道,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门与德国莱茵金属三家公司将合作在德国西北部城市韦策(Weeze)建造一座制造厂,工厂将用于生产F-35A中段机身。

这也是继2019年土耳其被美国F-35项目联合办公室驱逐出这一项目后,首次有外国供应商加入F-35的生产线。这对于近年来供应链问题频出、产能吃紧的F-35生产线来说不啻为一次及时、重要的补充。
订单持续增加
根据美国军方2024财年的计划,这一年度美军将继续购买83架F-35,其中空军48架,海军19架,海军陆战队16架。
此外,美空军计划在2028年之前每年购买48架F-35;2028年之后甚至计划继续购买980架F-35,以实现其“从未改变”的保有1763架F-35的“最初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经形势的变化,F-35的客户略有新增:2022年芬兰、瑞士、德国和捷克等欧洲国家共计订购159架F-35。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一些非欧洲客户也在增购F-35。
2023年年初,加拿大宣布将用142亿美元采购88架F-35;7月2日,以色列也确定,增购25架F-35。同时,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挪威和英国的F-35订单仍在陆续交付中。
根据洛马此前开展的一项研究评估显示,F-35项目每年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720亿美元;对加入其中的航空航天供应商来说,F-35项目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这些供应商包括研发、生产、维护维修、培训和供应链管理等。
站在战略角度,该项目有力地加强了美国与使用F-35的国家间的防务和经济联系。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F-35更是巩固了北约国家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发展和政治关系的角度来说,F-35项目在多个国家之间建立了军事硬实力和经济软实力两个层面综合加强的目的。
目前,F-35的最大年产量为156架,客户数量达到17个。但强劲的需求也令其供应链问题较为突出,如生产基础设施有限、发动机大修更换等问题,使洛马公司越来越难按时完成订单的生产。订单积压正成为F-35产线的关键问题。

直面增产问题
4月,美国空军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事务的官员曾明确表示,如果要求洛马每年生产超过156架飞机,对生产线来说压力巨大。
如果想要实现产量提升就要增加相关设备和场地,还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工人。
此外,中段机身的制造也一直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障碍。2019年之前,土耳其作为F-35项目的分包商,负责生产中部机身组件;但因其坚持采购俄制S-400防空系统,土耳其最终被排除出F-35项目。
而接手中段机身生产的诺格公司,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工厂不仅要负责B-21轰炸机的制造,还要承担F-35中部机身的制造,曾数次公开表示缺乏所需的生产能力和空间,亟需扩产能。

在多年斡旋后,洛马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达成协议,授权其生产F-35中部机身组件。根据这份协议,新工厂将为德国和其他采购F-35的国家生产至少400架份的F-35A机身部件。
根据报道,三方合作的新生产车间将占地6万平方米,招募超过400名工人,将在2025年投入正式使用。此外,该工厂还将建设包括物流和仓库设施、研究和测试中心、质量控制部门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设施。

产能不足的隐性影响
此前,美国相关管理部门曾数次针对F-35的产能、备件和维修维护成本等问题出具报告。

此前看航空曾报道,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超过100万件的F-35战斗机备件丢失,包括螺栓、轮胎和起落架等,总价值达到8500万美元。
为及时补损,美国F-35项目办公室也表示将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以便美国军方购买并统一储存、管理、分发F-35备件。而备件的重新采购生产,这无疑又增加了分包商的生产任务,势必会影响到F-35项目的整机生产周期。
此外,F-35还面临不断的软硬件升级和性能改善。譬如,当前的F-35所装配的F135发动机频繁出现问题,导致F-35多次停飞。根据GAO最近发布的报告,问题之一在于F135发动机冷却系统负荷过重,散热不力导致发动机磨损增加,寿命缩短,也就是说,F-35的性能要求已经超出了发动机的设计参数。GAO预计,未来几十年美军将额外花费380亿美元对F-35机队进行大修升级。

此外,F-35的发动机供应商普惠公司在生产安排、维修保养等工作上也屡遭诟病。洛马曾数次表示因普惠“交货”太慢,导致其产能爬坡不力。

8月,第1000架F-35即将下线。但下线并不意味着这些飞机可以立即交付客户——由于要进行第3阶段技术(TR-3)升级,新下线的F-35必须待技术升级测试完成后才可交付。这也使得最新一批F-35最早要在今年年底或者2024年一季度才能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