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高校预算经费五十强榜单正式出炉,清华大学以385.69亿元蝉联榜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以328.81亿、281.57亿位列二三位。头部高校经费规模持续扩大,十强门槛已突破160亿元,展现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趋势。值得关注的是,人文社科强校中国人民大学首次跻身30强,地方高校深圳大学以72.46亿预算冲入前40,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浙江大学以328.81亿元稳居第二,与清华的经费差距从2020年的98亿缩减至57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作为长三角科创走廊的核心支点,其经费投入聚焦三大方向:30%用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建设;25%投入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20%用于医学创新,附属医院科研转化收入同比增长38%。
特别在智能计算领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之重器"的建成,使其年度横向课题经费突破5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以99.88亿元位列第26,创下文科院校历史新高。在理工科主导的经费体系中,其突破源于两大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占比达22%,其中数字治理、共同富裕等领域课题经费增长65%;交叉学科建设投入占比提升至18%,法治科学、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吸引企业合作资金12亿元。
学校打造的"国家高端智库矩阵"年度咨询收入达7.3亿,彰显人文社科的社会经济价值。

深圳大学以72.46亿元跃居第39位,经费规模超越半数"双一流"高校。这座特区高校的崛起密码藏在三个维度:市政府专项拨款占比达58%,其中20亿用于筹建光明科学城校区;校企联合实验室年收入突破9亿,华为-深大光电创新中心等平台贡献显著;人才引进投入11亿元,全职院士数量增至18人。
学校科研转化效率更令人瞩目,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六年居全球前20,半导体显示技术专利包授权TCL华星金额达4.2亿元。

纵观五十强榜单,理工类院校占据32席的格局仍未改变,但新势力正在崛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1.05亿)依托航空航天产业攀升至29位;重庆大学(87.14亿)凭借智能建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入30强;武汉理工大学(77.12亿)的新材料研究使其经费年增12%。区域分布上,长三角、珠三角高校占据半数席位,中西部高校通过特色学科突围,如兰州大学(66.21亿)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获国家专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