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行政区划调整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同的重要议题。本文聚焦长三角与东南沿海两大经济圈,提出昆山并入上海、厦门携手漳州升格为直辖市的改革方案,探讨其战略价值与实施路径。

昆山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标杆,2024年实现GDP5380.17亿元,经济规模超过兰州、海口等省会城市。这座“小城”与上海的空间距离不足50公里,却因行政区划壁垒导致要素流通受阻。沪昆日均通勤人次突破30万,跨城就医、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民间早已形成事实上的“双城生活圈”。

从产业维度观察,昆山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9%,与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的科创资源形成产业链互补。若实现行政整合,可望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交通层面,苏州S1号线与上海11号线的贯通已预留技术接口,行政区划调整将加速轨道交通“一张网”建设,使昆山深度融入上海“半小时通勤圈”。
二、厦漳直辖: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厦门与漳州的经济总量合计超1.4万亿元,常住人口超千万,具备直辖市的体量基础。两地产业结构呈现明显互补:厦门第三产业占比达61%,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突出;漳州第二产业占比53%,坐拥古雷石化、旗滨玻璃等千亿级制造基地。合并后形成的“大厦门湾”经济体量将超过深圳,成为东南沿海新的增长极。

从对台战略考量,厦漳地区聚集了大陆80%的台资企业,闽南文化圈与台湾本岛具有天然亲缘性。升格直辖市后,可在两岸经贸规则对接、社会制度创新等领域进行突破性试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两岸共同家园”理念与金门“新四通”设想,均可纳入更高级别的制度设计框架。
三、双重改革的价值共振两套调整方案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上海吸纳昆山后,土地面积增加至7272平方公里,破解空间约束的同时,可探索跨省行政整合的“柔性扩容”模式。厦漳直辖则为解决“小马拉大车”(厦门面积仅1700平方公里)提供样本,其“强市带弱区”的经验对中西部省会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经济地理格局将因此重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可释放200公里半径内的协同潜能,而厦漳直辖市将与福州都市圈、粤东经济带形成“黄金海岸线”。据测算,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可使两地GDP年均增速提升0.8-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