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走318(三)雅安到泸定,体验飞夺泸定桥的红色记忆。

是夜吟知秋呀 2025-04-25 16:55:52

在天全服务区短暂停留后,我们继续前行,向着川藏线的第一个重要节点——二郎山隧道进发。道路开始明显爬升,植被也逐渐从阔叶林变为针叶林。二郎山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海拔3437米,自古以来就是川藏交通的咽喉要道。在二郎山隧道建成前,翻越这座大山需要数小时,且道路险峻,冬季常因冰雪封闭。当"二郎山隧道"的标志出现在眼前时,我不禁对这项工程奇迹肃然起敬。这条全长13.4公里的隧道于2001年建成通车,将翻越二郎山的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约15分钟,极大改善了川藏线的通行条件。驶入隧道不久,一面飘扬在隧道顶上的五星红旗和党旗的灯光秀映入眼帘,十分震撼。车驰而过,回头望望,红旗飘飘扬扬,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车一出隧道,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湛蓝的天空下,群山巍峨,云海翻腾,空气明显变得干燥凉爽。这种从盆地到高原的瞬间转换令人震撼。沿着盘旋而下的公路行驶约30分钟,我们便抵达了被誉为"康巴东大门"的泸定县。这座小城因泸定桥而闻名于世,更因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泸定桥横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竣工投入使用。这座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9根为底链,4根为两侧扶手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总重达40余吨。在缺乏现代起重设备的古代,工匠们采用"索渡"方法将铁链运过河:先用细绳系小铁锤甩到对岸,再依次拉过粗绳、竹索,最后将铁链系在竹筒上拉过河。桥两端建有20米高的桥台,内设6米深的落井,用重达1800斤的地龙桩固定铁链。

站在桥头,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泸定桥"三字和"一统山河"横批清晰可见。桥西的观音阁下还保存着康熙御碑,记载了修桥的缘由与经过。这座桥的建成解决了汉藏交通的梗阻,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泸定桥最为世人熟知的还是1935年5月29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攀爬着被拆除木板的铁索向对岸进攻,飞夺泸定桥。我们走在摇晃的铁索桥上,低头看着脚下奔腾的大渡河水,想象当年红军勇士们在没有木板的情况下攀爬铁链的英勇场景,不禁肃然起敬。这座桥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离泸定桥不远的前方,我们还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大渡河特大桥。作为川藏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这是新时代的“云端天路”,承载着新时代的交通使命,将再次刷新世界桥梁建设的纪录。我们看到的川藏铁路大渡河特大桥横跨大渡河深切峡谷,主跨达1060米,只差一点点距离就要合拢,我们坚信,当这座“钢铁巨龙”最终横跨大渡河时,它将与泸定桥、兴康特大桥共同构成“三桥辉映”的壮丽景观,既延续红色血脉,又书写中国基建的新传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