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医疗保障政策解读》.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慢性病现状与防控对策》.
3. 中国医学科学院.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策略报告》.
有些消息,看似一则普通通知,实则关系千家万户的健康与钱包。就在昨天,一项长期被误解、甚至广泛接受的“健康支出”被官方正式取消了。
这不是谣言,而是真实发生的改变。许多老百姓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已经从“交钱”名单里被悄悄划掉了。

仔细想想,你是不是也曾为这项所谓的“检查”掏过腰包?甚至年年坚持,却从未真正明白它的意义。
这项被“取消”的支出,指的是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对体检中并不必要的“肿瘤标志物筛查”项目开始严格限制收费甚至取消了。
这种筛查常年挂在体检套餐的显眼位置,价格不菲,动辄上千,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对普通人群的意义其实并不大。“查个癌症,花点钱值了”——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走进体检中心的。
但真相是,非高危人群盲目查肿瘤标志物,结果通常是“吓自己一跳,医生也跟着头疼”。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假阳性率高达70%。
也就是说,十个人里有七个查出来“异常”,但最后根本没病。这种“假警报”给人带来心理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甚至误诊治疗。

从科学角度讲,滥用这类检查,成本高,收益低,甚至弊大于利。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有位50多岁的女士,每年体检都自费加做CA125和CA153,说是查卵巢癌和乳腺癌。某年CA125稍微升高了几个点,检查报告一出来,她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就跑去三甲医院挂专家号,做了超声、CT、核磁共振,甚至安排了宫腔镜。
最后啥也没有——医生说是经期影响。白折腾一圈,钱包瘪了,心也累了。
这种“健康焦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悄无声息的慢性病。

你知道吗?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统计,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脂肪肝、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等“隐形杀手”,早已成了国人健康的头号敌人。它们不像癌症那样吓人,却更容易被忽视。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你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进入了“慢性并发症”阶段。
与其年年交钱查肿瘤标志物,不如踏实做好基础检查,比如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等。这些检查便宜、有效、科学,能早期发现很多重大问题。
别再被“高价体检”忽悠了,真正的健康不是靠查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
再说个真实案例。一位40出头的男性公司高管,每年单位安排豪华体检套餐,肿瘤标志物查得比谁都全。

但某天中午开会时突然胸闷,送来医院时已是急性心肌梗死,冠脉95%狭窄。他惊讶地问医生:“我体检都做了这么多,怎么还会这样?”医生反问:“你有看过心电图和血脂报告吗?”他摇头。
是的,他一直盯着“癌症”,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高危因素:高血压、重度脂肪肝、长期熬夜、极少运动。
公众对健康的误区太多了。
很多人把体检当成“买个安心”,但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细致、系统性的过程。它不光靠检查,更靠生活方式的改变。
长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比任何药物都强;每晚11点前睡觉、早餐吃蛋白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才是一条条通往健康的大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古老的观念:“未病先防”。这不是迷信,而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全球80%以上的慢性病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管不住嘴和腿”。
你天天加班、熬夜、外卖、饮料、抽烟、喝酒,最后让身体“透支”,再多的体检也挽救不了。
在古代,真正了不起的医生,讲究“治未病”。《黄帝内经》里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今天看来,这简直是对现代公共卫生的精准预判。我们之所以强调取消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就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从“查癌”转移到“控糖控压控脂”上来。

这不是节约费用,而是提升效率。
也不是说肿瘤标志物就一无是处。
对部分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长期暴露于致癌环境的人群,或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建议的个性化检测,仍然非常必要。关键在于“精准”和“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刀切”地全民筛查。
医学不是玄学,它讲证据、看数据、讲逻辑。
最近几年,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保局也开始严格审核各类体检费用,对于不科学、不合理、重复性高、临床价值低的项目,逐步取消医保报销或限制收费。
这正是医学回归本质的一种体现——科学、实用、有证据支持。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很多人一说到“取消收费”,就以为是“不给查了”。
其实不是,而是鼓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默认打包卖给你。就像点菜一样,吃饭是为了补充营养,不是为了炫耀吃得贵。
体检也是,查的是健康,不是查花钱。
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做?明确自己的健康风险。
如果你有家族病史,比如父母有心脏病、糖尿病,那你就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每年体检后认真看报告,别只看“红字”,而是看趋势。
比如连续三年血糖略高,说明你可能正在向糖尿病靠近,这时候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就非常关键了。

不要盲目迷信高科技体检。什么PET-CT、全身核磁、液体活检,如果没有明确指征,做了也未必有用。
医学不是“越查越好”,而是“合适才好”。真正的预防不是靠设备,而是靠习惯。
吃得少一点、动得勤一点、心态稳一点,这三件事比任何药都强。
试试看,你会发现身体真的会慢慢变好。
健康这件事,最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侥幸心理。
我们总以为“查一查就能防病”,其实查出来只是开始,预防才是重点。取消掉的,不只是那一笔体检费,更是对“假安全感”的一次纠偏。

愿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值得交的钱”,什么又是真正该“取消”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