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涨20元,背后:关乎公平与尊严

乐之说课程文化 2025-03-06 04:46:07

人民日报于今日(2025年3月5日)发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 元

没有错,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涨了,涨了20元!

对此,很多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叫好!

不过,当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再涨20元时”,会不会有老人在菜市场反复计算:这相当于每月能多买3斤鸡蛋,或者省着点用,够交两个月电费?

因此,这个温暖的数字背后,其实,折射着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最敏感的神经。

有人一个月拿几千,甚至大几千,甚至五位数的退休金,而农村老人大多数才几百块钱。有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老人退休金才200多块。很显然,这200多块,不足以支撑现在的基本生活。

通过公开资料查询,上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已达1300元/月,而河南农村最低标准仅123元,这种差距,在地方财政补贴的放大镜下愈发明显。不同于公务员退休金与在职收入挂钩的计算方式,城乡居民养老金更像"财政红包",其涨幅往往取决于地方财力,而非个人贡献。

因此,其背后敏感神经的问题,有人就欢喜,有人就忧了。而背后则关乎公平与尊严的问题。

当然,虽然这种现象我们都看得到,但确实很难改变,毕竟这涉及到的人群广,而且涉及到各地区。

我再谈一下公务员和农村老人。

公务员群体在2014年并轨改革后,依然保持着"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双层保障,平均替代率超过70%。而农村老人,每月几百元左右(平均230左右)的养老金,仅够覆盖最基础生存需求(平均一天七块左右,想吃点肉可能都不现实),因而,这种制度性落差,是不是正在催生新的社会焦虑?

所以让我们聚焦2025两会,就有委员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今年的两会就提出:提高农民养老金…

还有郑功成委员,他就连续三年提交的“城乡居民养老金300元保底”提案,也是揭开了养老保障改革的新思路。当然,这个数字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重新定义养老尊严的标尺——它意味着老人可以定期吃肉、敢去卫生院看病、能体面地走亲访友。

写到这里,我们要为郑功成以及与他提出差不多方案的委员点赞。

还有,广东试点的地方养老金“蓄水池”制度,也为此事提供了“新样本”,具体是:可以通过土地出让金划拨、集体经济反哺等方式。而部分地区农民养老金,也已经突破500元。这种因地制宜的探索,似乎正在打破中央财政“一刀切”的困局。

我又查询了一下资料,发现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首年,就有超5000万人开户,而这一数字背后,是不是藏着城镇“白领”对品质养老的追求?

毕竟,当人老后,确实首要考虑的就是养老问题,不希望自己领取那点微薄的养老金,养活不了自己,伸手向孩子要。我想,这是大多数父母老了后都会想的问题,或者说是顾虑,就是不希望给孩子添麻烦。

农村人养老,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毕竟群体庞大,还得因地制宜。

比如,浙江某县就推出的“孝心公积金”试验,也颇具启示,具体是:子女为父母缴纳养老储蓄,政府给予1:0.2配资。毫无疑问,这种传统孝道与现代金融的结合,能不能织就新型养老安全网呢?

反正我觉得,只要是做了,就比不做好。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这场始于“20元的养老金”突围战,本质是重新定义“老有所养”的时代内涵。当上海老人用养老金支付老年大学学费时,西部山区老人可能还在精打细算。

如何破解这种落差?

确实,既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更考验社会公平的底线。我期望有一天,每一位老人都能体面地说出:“我的晚年,不成为子女的负担。”

而这看似朴素的心愿,恰是养老保障改革的终极坐标。

但愿有一天能实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