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睿未来助力广西港数台超大跨距轨道吊实现全自动化,在交机投产以后并未停下前进脚步,仅用3个月试运行时间,实现超大跨距轨道吊同贝翻倒箱作业效率达30move/小时。作为本次项目负责人的杨郑明,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故事。
他说:一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条、一个方法不对头就尝试下一个,用灵活多变的思路去求解。
为了破除超大跨距、设备本身姿态不正、轨道高低不平带来的定位难题,海睿未来技术团队持续攻关,仅仅同贝翻倒流程和路径规划这一个过程,测试数据和视频切片分析就有近1000份材料。然而,“再试一次,多试一次”始终是团队的信念,最终攻克了这项“卡脖子”技术。
他说:百折不回的信念永远像一道曙光,照亮前行之路,照见美好风景。
旧场桥并没有配置机械防摇装置,即便是后续加装的机械防摇,也会因安装位置不准、定位难、机械干涉等问题导致防摇效果不佳。海睿机械设计团队、设计团队,在半个月内通宵达旦,设计并验证了全自主产权的轻量化械防摇系统。该轻量化机械防摇系统能够合并海睿AI算法实现的电子防摇系统,达成高可靠、高耐用的适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作业的“海睿AI防摇系统”。在“电子防摇+机械防摇”融合技术的加持下,大、小车方向即使全速行驶也能实现平稳自如,自动化效率大幅度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他说:自动化改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作业效率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但正是因为困难,才更有挑战的意义。
2024年3月,海睿未来团队入驻码头开始改造,仅用约4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多台轨道吊的自动化改造工作并进入调试阶段。5月底交机投产以后,团队并未停下前进脚步,追求更高、更快的作业效率。团队仅用3个月试运行时间,实现超大跨距轨道吊同贝翻倒箱作业效率达30move/小时。
杨郑明和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是全体海睿未来团队的一个缩影。在助力港口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海睿未来坚持以研发为导向,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在国内外70余个港口码头落地超过2000台套的智能化产品,为建设和发展智慧港口献智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