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韩国"去中国化"酿苦果:文化断层与身份认同撕裂之痛

商融说商业 2025-03-23 16:18:35

导语: 当越南河内市民在端午节裹上"Áo Dài"祭奠屈原时,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个传统服饰的纹样源自满清宫廷;

当首尔明洞商家兜售"韩国泡菜"时,包装上的汉字"漬物"正无声诉说着文化血脉的断裂。

这场持续百年的文化去中国化运动,正在东亚掀起最残酷的蝴蝶效应。

一、文化断根的世纪手术1918年,越南启定帝被迫颁布《废除汉字诏书》,胡志明在河内秘密组建的"汉字复兴会"成员,却在1945年政权更迭后集体消失。韩国1948年废除汉字教育时,首尔成均馆大学保存的15万卷《大明律》古籍,在朝鲜战争中被美军的燃烧弹化为灰烬。

这两个曾经的"小中华",用最决绝的方式切断了与母体的文化脐带。

二、被篡改的历史记忆越南教科书中将"壬辰倭乱"描绘成民族英雄抗击外侮的史诗,却选择性遗忘1592-1598年间明朝水师七次跨海救援的史实。韩国《高丽史》删去了元朝时期高丽国王"三年一贡"的称臣记载,却在靖难之役后大肆宣扬"反明复国"。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对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清除。

三、精神殖民的代价清单美国文化产品占据越南70%娱乐市场的今天,河内年轻人沉迷的K-pop组合里,防弹少年团成员佩戴的玉玺形胸针,正在悄然重塑他们的审美认知。首尔明洞的"韩流体验馆"中,游客花300美元可以体验"韩国传统婚礼",但仪式中使用的《朱子家礼》却被替换成圣经箴言。

这种文化杂交产生的怪胎,正在制造新一代的身份认知障碍。

四、现实困境的连锁反应越南芹苴省的华裔企业家陈氏芳发现,她的孙子已经不会用汉语阅读家谱,更分不清端午节与中秋节的区别。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李明浩的研究显示,30岁以下韩国人中仅有7%能读懂《论语》选段。

这种文化失语症,正使他们在东亚地缘政治博弈中逐渐丧失话语权。

结语:

当越南外交部被迫承认"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时,当韩国总统府为孔子学院揭牌时,这两个国家突然意识到:斩断文化脐带带来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流失,更是民族精神的萎靡。

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他们或许该重新审视黄仲昭《大越史记全书》中的警告:"忘本者,虽得地利,终失天时。"这场文化去中国化的实验,终究在现实政治的铁锤下,碎成了一地难以收拾的玻璃渣。

0 阅读:75

商融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