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南接眉山市仁寿县和彭山区,西邻新津区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实际管辖面积46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实际管辖5个街道、4个镇。

截至2023年,双流区常住人口279.37万人,城镇化率81.03%。
双流区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得名,历史文脉悠久,1800年前诸葛亮在这里秣马厉兵,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置蜀郡。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杨广讳,改称双流郡。

2015年12月,双流县撤县设区。双流区境内有被称为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的“瞿上城”遗址,亦有出土于东升街道清泰的晋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庵等文物古迹,以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黄龙溪古镇、成都海滨城景区)。2022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3年,全域双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5月,是内陆地区最早设立并经国务院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双流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成都市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绿色低碳等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域。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发展历程:从1992年成立至今,经历了创业起步、集中发展、加速腾飞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

经开区是西部地区唯一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开发区,现有国际货运航线37条。成雅高速、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等贯穿全境,成都五环路(牧华路)、正公路等骨干道路穿越过境,形成外联道路交通网络。园区内地铁6号线、8号线、19号线(在建)设有站点5个,串联金融城、天府商务区等重要经济板块和高能级商圈,与西南交大、电子科大无缝衔接。规划14、20、21、22号线途经园区,设有站点16个,是全市工业园区中地铁线路覆盖最密集的区域。


人口方面,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双流行政区域内常住人口146.58万人,经开区就业人口7.9万人,根据双流区城市规划,可以承载40余万新增人口,能够满足经开区产业发展需求。
大气环境方面,目前规划区内空气环境质量良好,根据功能区规划环评分析,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环境容量足以支撑经开区的发展。
生态资源方面,经开区现有各类生态空间2万余亩,其中代征地1.1万亩,以基本农田、防护林地、沟渠坑塘和路边闲置绿地等为主,整体风貌呈现绿多景少、树多人少,生态资源足以支撑未来经开区发展。

教育资源方面,经开区周边聚集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本科院校数量约占成都市21%。
科研机构方面,经开区拥有希望电子研究所、北方激光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子科大成都研究院、成信大成都研究院等4家研究机构,周边聚集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所、核动力研究院等6家科研机构,总数占双流区科研单位数量的77%。
二、发展定位与目标总体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和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逆全球化浪潮:
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技术政策由“全面脱钩”转向“精准脱钩”,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精尖技术。
跨国公司采取“中国+1”战略,将部分产能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分散,产业链的减产断链可能扰乱甚至割裂国内既有的产业体系。
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预期较低,导致社会投资减少。
招商引资难度增加,已落地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缺少投资和项目支撑,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面临新挑战。
同质化竞争加剧:
随着国家县域经济开发区数量增多,普遍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经开区在项目招引、人才集聚、资金汇聚等方面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部分旅客、货物运输可能迁移,影响经开区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航空运输需求旺盛产业的招引和布局。
土地空间不足和利用低效:
经开区未使用土地不足规划面积的15%,土地资源紧张。
部分土地利用不充分,开发强度较低,大部分工业用地容积率不足1.0,未达到《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不低于1.2的标准。
品牌影响力不足:
与国家级园区相比,经开区的知名度、影响力有待提升。
主导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纵向关联度较低,尚未形成地标性产业链和产品。
园区整体形态亟需提升:
由于经开区成立时间较早,园区整体形态老旧,亟待改造提升。
各产业功能板块缺乏统一规划,整个园区没有形成有机的生态体系。
三、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两带三片一组团”的空间结构。围绕“三个做优做强”,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协同、集约高效”原则,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以五环路为区域协同发展轴,以双华大道、双兴大道为协同创新发展带和高端智造产业带,打造“一轴两带三片一组团”的空间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产业。
高端装备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7.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绿色低碳及特色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光伏装备、核能关键设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
生产生活配套组团,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类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住宅等生活性服务业。
四、重点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等领域。
加快发展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和核心技术等,提升集成电路产业能级。
推动AMOLED面板生产线(含高世代)和印刷显示等前沿技术,巩固新型显示产业优势。
做大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补齐芯片、传感器、关键元器件等基础器件领域。
构建涵盖基础元器件、工控安全、自主可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安全产业链。
绿色低碳产业:
重点发展光伏装备、核能关键设备、核技术应用等领域。
依托通威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发展太阳能高效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等电池片。
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储能系统、跟踪系统等关键部件。
推动核能设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核能关键设备制造能级。
高端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大部件制造、航空维修和航空新材料领域。
推动智能电气成套设备、智能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建筑机械成套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及零部件。
发展工业软件和平台企业,提升智能制造体系能力。
特色产业: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产业:
聚焦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和特色前沿材料。
支持四川大学联合金发科技等本地企业,开展新型材料产业化攻关和首批次示范应用。
生物医药产业:
引导现有化药制剂企业转型升级,丰富产品线,向生产外包服务延伸。
发展医用放射性核素产品、放射性诊断和治疗药物、硼中子治疗药物等。
绿色食品产业:
重点发展复合调味品、预制菜等领域。
依托天味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强“好人家”“大红袍”等品牌。
关联服务:推动产业融通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立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方位赋能经开区产业提质增效。
到2027年,实现主营收入10亿元,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支撑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

本次规划总面积约57.8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外用地面积约为6.5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内用地面积约为51.32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内居住用地面积约4.59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约2.04平方公里;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工矿用地面积约26.06平方公里;仓储用地面积约1.59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约9.41平方公里;公用设施用地面积约0.61平方公里;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面积约4.71平方公里;特殊用地面积约0.18平方公里;陆地水域用地面积约0.46平方公里。
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亩均效益:通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提升土地亩均利用效率。
探索招大引强新模式:
明确招引目标:动态调整产业图谱,聚焦引进领军型、旗舰型项目和配套企业。创新招商模式:与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合作,拓展信息渠道,探索整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模式。吸引海外投资:依据国家外商投资目录,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布外商投资指引,策划国际招商活动。建立对外贸易新通道:
做强航空货运:利用双流国际机场,拓展国际货运航线,融入国际空铁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多式联运能力:构建“航空+铁路+口岸”综合立体物流体系,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运营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打造东盟贸易投资平台。
形成区域协作新典范:
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协同发展,建设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品制造基地。打造跨区域产业带:以通威太阳能为核心,建设成乐眉光伏产业发展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市渝北区合作,共建航空枢纽和产业发展集群。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引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科技项目建设。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中威新能源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促进产学研用落地转化:深化与高校研究院的合作,促进跨高校院所中试研发平台落地。
实施机制改革新举措:
推行员额制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经开区员额制度改革,赋予园区灵活的人事管理权限。深化园区管理运营模式:理顺管委会、平台公司、属地镇街的发展关系,探索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平台公司负责人兼任挂职的管理结构。健全低效企业退出机制:依据“亩均论英雄”评价结果,对低效用地项目进行治理和清退。聚集人才引育新优势:
加快人才引进: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支持人才培育: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实训基地,培育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留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提供综合服务,建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