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公示,一园三区的具体位置在哪

熟人蜀事啊 2024-07-13 06:13:06



新津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总面积33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新津区辖4个街道,4个镇。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7.52万人,城镇化率70.99%。

新津区古有“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之誉,今有“成都南大门”之称。建成津津绿道超210余千米、公园湿地群落1万余亩,白鹤滩湿地为成都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拥有被誉为“长江上游文明之源、中华文明之光”的成都平原史前文明宝墩遗址。

四川新津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包含经四川省政府批复范围 2.29 平方公里,以及实际管理范围 A 区 4.93 平方公里、B 区 5.92 平方公里、C 区约 76 平方公里,合计面积为 87.93平方公里(扣除省上批复范围与 A 区重叠部分)

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发展历程:

A 区发展历程:前身为 1993 年设立的省级希望城开发区,2002 年经批准设立为“川浙合作工业园区”。

2006 年,确定其为省级开发区,规范名称为四川新津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为主要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日用化工等。

2007 年,四川新津工业园区进行了拓展,拓展后园区总面积为 15.76 平方公里。

2014 年,园区开展了规划修编工作,修编后面积调减为 4.93 平方公里。

B 区、C 区发展历程:2010 年,明确邓双镇1、普兴镇、金华镇2部分区域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2011 年,将新津物流园区整合进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2014 年,因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经成都市经信委批准,新津县整合邓双镇、金华镇、普兴镇的工业区和周边物流区,以及岷江新城部分区域,设立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金华、普兴、邓双片区),即现状B、C 区范围。

2018 年,天府新区新津岷江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与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党工委合署办公,统筹管理工业园区与岷江新城建设发展。

2019 年,设立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机构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党工委管委会,与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

区位条件:园区位于成都市南部新津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距离双流国际机场 18 公里、天府国际机场 58 公里,是四川省“5+1”特色培育园区之一。

边界范围:

园区依法依规按程序明确实际管理范围包括 A、B、C 三个片区。A 区面积为 4.93 平方公里,范围北至兴园 14 路、南至希望路、东至兴园 1 路、西至兴园13 路。B 区面积为 5.92 平方公里,范围东至西河,南至新津区区界,西向和北向至成渝环线高速。C 区面积约 76 平方公里,范围东向、南向至新津区区界,西南至西河,西北至普兴街道界。

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2022 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 473.7 亿元,占全区比重高达 94.3%,同比提高 1.6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营业收入比重近 45%;分别完成工业投资、技改投资 97.5 亿元、70.7 亿元,整体进出口额 29.4 亿元,同比增长 99.4%

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定位与目标:

园区的发展定位,包括打造国内一流智能化创新引领示范区、成渝先进智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区域发展动能转变助推器等,并设定了到2027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立足园区 A、B、C 三块区域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禀赋、交通区位等条件,坚持分类施策,围绕主导产业个性需求完善生产功能,围绕人力资源需求完善高端生活功能,统筹谋划“三片”功能板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园区“人城产”融合发展。

A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推动产业与生活相融共生,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片区。以希望食品、银鹭食品、新筑路桥等龙头为引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范围内生产生活配套基础,做优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配套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和环境品质,打造满足产业人群需求的配套服务。

B区: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原有精细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明显、附加价值高、创新能力显著的产业体系。围绕园区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新能源、氢气储运、燃料电池等相关产业上下游细分领域,加强重点企业引育,打造战略新兴片区。

C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思路,以智能引领发展,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生活服务等发展需求,打造生态绿芯板块、数智共享城板块、智能制造板块、现代物流板块、未来产业板块空间功能布局,加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先进智造片区。

生态绿芯板块重点依托第二绕城高速周边生态区域,衔接天府牧山数智微城,突出“绿色生态+智慧场景”融合,打造片区发展绿芯。数智共享城板块重点以天府明珠公园智能科创社区、骑龙湖创新创意公园社区等为依托,着力推进“两城”完善科技服务、生活配套、商务服务等功能,实现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板块突出生产功能,依托工业用地空间,重点承载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产业项目落地,做强产业集群。现代物流板块注重发挥普兴货站枢纽集散能力,做强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支撑。未来产业板块重点联动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产业领域。

重点产业发展:立足园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及趋势,以数智赋能创新发展,突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聚力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做强轨道交通、绿色食品、新能源产业,完善现代物流产业,构建“1+3+1”现代产业体系。

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园区发展现状和定位,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着力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统筹安排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保障近期规划建设用地,将现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区域划为近期规划发展区,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域,将发展区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予以保障。

适当预留远期控制区,结合园区长远发展划定远期、愿景规划建设用地,在近期规划发展区外规划未来发展拓展区,逐渐将控制区内农村居住用地调出,为园区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盘活低效闲置土地:通过清理、回购、改革出让方式等手段,积极盘活存量用地,整治低效工业和物流用地。提高用地综合效益:建立工业企业用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对用地综合效益高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推行高强度、集约化开发,探索发展“工业上楼”新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用地类型调整:提供了调整前和调整后的用地面积和比例,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

开放与创新发展:

链式招商:聚焦主导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制定产业导入指引和招商指南,引进效益好、拉动强的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

基金招商:利用资本撬动,通过与产业基金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那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

合作招商:与天府新区、高新区等地区深化合作,共享招商成果,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共同开展投资推介和项目招引。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力度。

构建企业创新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能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库,引进和培育产业链主导型企业。

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规范化建设,加大高新技术初创类企业孵化培育力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增强创新平台技术转化能力: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孵化转化。

强化市域产业错位协同:与周边区域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推进与都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加强与德阳、眉山、资阳等地的产业合作,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区域产业协作。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对接重庆两江新区等地区,推进产业链配套协作,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产业发展。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行“全天候、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金融运用、检索查新、培训等服务,加大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力度。

综合承载能力与营商环境: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数字化智能园区建设、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宜居美好生活服务等方面,以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营商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