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蜀中之蜀”的未来蓝图

熟人蜀事啊 2024-07-09 09:13:10



崇州市,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省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西部,崇州市辖6个街道、9个镇,市人民政府驻崇阳街道昌明路1号。截至2023年末,崇州市常住人口74.24万人,城镇化率56.58%。

崇州市可考文明史达4300余年,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崇州市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江源女子”朱利辅助杜宇建国称帝,教民务农,既是古蜀帝妻第一人,又是崇州人有史可溯的先祖。自古即有“蜀中之蜀”之美誉。

崇州市是中国地方志的发祥地,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为中外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是中国地方志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崇州市是诗人唐求的故乡,在唐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杜甫、高适、裴迪、赵抃、陆游等,都曾写下不少歌咏崇州山水的诗篇,流传至今。

境内有天府国际慢城、竹艺村、街子古镇、元通古镇4个国家AAAA级景区。崇州市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特色)、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家具质量提升示范区。

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

规划背景与定位:

崇州市在保护修复龙门山生态屏障、保护岷江水系网和保护第二、第三绕城高速公路生态控制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承担“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成都消费电子产业重要承载地、成都智能家居制造产业高地等职能。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

规划范围:崇州市市域,即崇州市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1088.7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含崇阳街道、崇庆街道、大划街道、羊马街道城镇开发边界范围,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与策略:

定位为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等。

发展目标分为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旨在建成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筑基:保护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成都西部生态屏障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以生态价值转化为核心,形成生态产业、产品体系,全面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乡农立本:以乡村、农业、农民为本底,依托“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示范窗口。

智造引领:聚焦做优做强消费电子、智能家居产业特色功能,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强智核、重研发、延应用,“融圈入链、协同发展” 做强消费电子产业。打造智能家居未来工厂,引领全省智能家居产业绿色转型。

文旅兴城:依托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创+”,高水平建设文创生活示范。聚焦做优做强古镇旅游特色功能。用好用活千年古镇群、川西精品林盘等资源,不断增强旅游服务能级和水平,绘就大美乡村。

区域协同与融入成都都市圈:

通过生态共保、设施互联、产业共兴等措施,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

生态共保,维护成都西部生态屏障

协同大邑、邛崃等市县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为核心,涵盖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管控区域,保护“华西雨屏”夯实成都西部生态屏障。

建设成都市第二水源地即李家岩水库。

协同周边区市县共同维护岷江河网水系生态环境 。

设施共联,保障区域联系安全便捷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强化成德眉资同城一体化发展,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和绿道体系衔接。

轨道交通包括2条市域铁路、1低运量轨道和4条二级轨道交通线路;

高快速路体系为“三高四快”,改扩建成名高速和崇双快速路、新建成街快速路和成温崇快速路、天保大道等;

打通温江城区、大邑沙渠等多条区域道路;

构建2条链接成都市的市级绿道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沿线绿道和龙门山前绿道。

产业共兴,协同区域城市共谋发展

联动新津、邛崃、大邑等都江堰精华灌区建设天府粮仓核心区,建好130万亩高标准农田;

加快与高新区、成都产投集团合作共建17.9平方公里产业园区;

加快与眉山等地合作共建家居产业生态圈;

加快与都江堰、大邑等合作共建成都西部旅游环线。

底线管控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统筹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90.62平方公里(28.59万亩)。

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省级下发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分级管控,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280.32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

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控制,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严格管控边界内外各类开发活动,防止城乡建设无序扩张。城镇开发边界84.53平方公里。

优化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城镇空间格局。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分类明确耕地用途 ,坚决 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良田“非粮化”。划定四大农业耕作区,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功能布局优化与公园城市品质提升:

确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打造全域公园体系,振兴乡村社区。

构建“一山一丘、十河三廊”国土空间生态格局

一山:龙门山

一丘:无根山

十河:金马河、黑石河、羊马河、白马河、西河、桤木河、泊江河(沙沟河)、味江河、干五里河、干溪河

三廊:第三绕城高速绿廊、第二绕城绿廊、成温邛高速绿廊

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产业功能区为引擎,以功能区管委会引导街道、镇区发展,优化全域城镇体系结构,最终形成“1中心城区+11个新市镇(街道)+28个中心村(社区)+N个其他村(社区)” 的城镇村体系结构,推进以县城、镇区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

着力建设高产高效的“天府好田”;培育绿色优质的“天府好粮”;发展农旅融合的“天府乡游”。

挖掘塑造“古镇旅游”特色功能;提档延链 “消费电子”特色功能;精准做大 “智能家居”特色功能。

构建“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化”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中心:郊区新城中心城区

三片区: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大青城古镇文旅产业区

组团化:围绕各功能区,分区发展多个城市组团单元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7处,传统村落16处,历史文化街区2处,历史建筑20处,文物保护单位44处。

构建“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的全域公园体系,包含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城市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小游园等;构筑“一脉传承、两轴辉映、三带联动、五环共荣”的绿道体系,串联全域各类公园。

承接市级乡村振兴走廊,结合崇州城乡体系结构,形成集聚组团,促进集聚效能提升,形成“两廊二十八组团百林盘”的乡村社区发展格局。推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

农用地整治:保证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高耕地质量、连片度为核心,推进农田标准化、现代化建设。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重点整治零散、闲置宅基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镇有机更新:加强推进旧城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支撑系统强化与城市安全韧性增强:

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灵敏高效的防灾救援体系。

形成“3高4快+9横12纵”一体直连快速集散的市域骨干路网。改扩建中崇路、羊江路等,新增天保大道崇州段、成温崇快速路等,延伸崇阳大道、永安西路等,加强与温江、双流、新津等方向的对外联系。

城市:对标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公共设施标准和“8+18”基本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市区级+街道级+社区级”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15分钟城市公共服务生活圈。

乡村:规划形成“乡镇+中心村+其他村”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乡村公共服务生活圈;

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

郊区新城打造与“蜀中之蜀”魅力之城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公园场景。

“双轴双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对标50-100万人口小城市公共设施标准和“8+18”基本保障类配置标准,形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体系。

构筑“四级服务核心”的城市中心空间体系

划定紫线 , 严格落实保护 , 包含历史文化街区2处 , 传统街巷11处,文物保护单位8处,不可移动文物7处。

规划文件为崇州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蓝图,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未来可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