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俄乌战争的涉事方,动作不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系列动态反映了当前俄乌战争中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涉及多方利益交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离不开美国的乌克兰
1. 深化安全合作
对于美国,尤其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决裂后,战后首要的就是安全的保障。而美国副总统万斯承诺的"持久和平"表明美国试图主导战后秩序设计,但实质是将北约东扩模式延伸至安全架构构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坚持"先计划后谈判"的策略,实为争取将美欧军事保障体系纳入谈判前提,给自己吃下定心丸。正所谓“狼有情妾有意”,美国与乌克兰一拍即合。

我们知道,特朗普单方面加征关税之后,作为反制措施,我们限制稀土出口,这对美国形成了巨大压力。特朗普一直在找稀土替代,而这时候乌克兰偏偏又往前凑。所以特朗普就坡下驴,要求乌克兰必须在资源方面作出让步,具体措施形成协议。协议印证了特朗普政府"交易型外交"特征。
我们知道,乌克兰已探明稀土储量占全球5%,美方要求以资源开发权换取援助,既满足其供应链重构需求,又为军工复合体开辟新利益空间。但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乌克兰的发展,这种经济捆绑可能使乌克兰陷入"资源依附"困境。
二、谈判桌上的外交博弈
1. 乌克兰逐渐清晰的谈判策略
泽连斯基在慕尼黑提出"共同计划"要求,实质是建立美欧联合担保机制。将谈判对象限定为普京,既排除俄方其他政治势力干扰,也暗示不接受任何"代理人谈判"模式。
2. 当前俄罗斯的战略困境
美国通过矿产协议提前布局战后经济秩序,俄方在资源博弈中很可能处于被动。若乌克兰稀土开采形成产能,将削弱俄罗斯在全球关键矿产市场的影响力。
三、地缘经济格局重塑
1. 供应链重构竞争
美国2022年稀土进口依赖度达78%,其中80%来自中国。乌克兰协议是其"关键矿产盟友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构建新的供应链对抗中俄主导的矿产网络。
2. 重建红利争夺
在乌克兰的协议中,美国企业优先权可能引发欧盟不满。德国企业已在乌投资超30亿欧元,美资的强势介入或将加剧跨大西洋经济竞争,考验欧盟"乌克兰重建基金"的协调能力。
四、未来风险预警
1. 协议执行隐患
乌克兰《地下资源法》规定战略矿产外资持股上限为49%,而美方草案被曝要求控股,可能触发宪法危机。如何平衡主权让渡与援助获取,将成为政治焦点。而乌克兰也非铁板一块,这很有可能遭到反对派的攻击。
2. 和平进程悖论
美方强调"持久和平"却回避具体安全承诺,与泽连斯基要求的"有保障和平"存在差异。矿产协议推进速度远超安全谈判,暴露出美国更关注经济收益而非冲突解决。
五、国际关系连锁反应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加工技术持有者(掌控85%的分离产能),我们需警惕美乌合作引发的供应链重组。同时,俄乌若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可能释放俄方战略资源转向其他方向,加剧全球地缘竞争态势。
当前局势显示,乌克兰危机正从军事对抗转向"战后秩序预售"阶段,各方围绕资源控制权、安全保障机制、经济重建主导权的博弈将愈发激烈。这种"以经促政、以资换安"的模式,可能使和平进程更加物质利益化,反而延缓政治解决方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