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李嘉诚港口交易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惜文评情感 2025-03-17 03:30:47

2025年3月,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43个海外港口资产,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引发轩然大波。国务院港澳办连续转载《大公报》评论,直指该交易"漠视国家利益",并提出五大尖锐质问。支持者则认为这不过是资本高位套现的商业常规操作。争议背后折射出更深刻的命题: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白热化、美国对华遏制升级的今天,企业家的商业决策是否应当超越短期利益,服务于国家战略安全?

作为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巴拿马运河承载着中国21%的海运贸易量,其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安全。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宣称要"夺回运河控制权",甚至暗示不排除使用武力。此次交易买方贝莱德集团CEO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笃,且交易恰逢美国施压巴拿马政府之际,其政治图谋已非单纯商业行为所能解释。若美国资本掌控这些战略港口,完全可能通过选择性限流、加征"政治附加费"等手段打压中国航运,甚至配合军事战略封锁中国商船,这不仅威胁"一带一路"物流网络,更可能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博弈中陷入被动。

围绕这场交易的争论,本质是商业理性与家国情怀的激烈碰撞。支持者强调资本逐利的天性——李嘉诚以24倍市盈率高位套现,既规避了巴拿马运河干旱导致的运营风险,又符合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商业哲学。更何况出售的海外港口仅占集团利润的1%,保留中国本土核心资产显然更符合企业利益。但批评者指出,当美国正将关键基础设施"武器化"以遏制中国发展时,企业家的选择已不仅是商业问题。法国阿尔斯通被美国司法肢解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霍英东抗美援朝时期冒死运输物资的担当更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家战略安全面前,任何"纯粹商业行为"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场风波恰似全球化退潮时代的缩影。当美国将港口、芯片等基础设施纳入"新冷战"战略布局,资本流动已不可避免地裹挟政治意图。中国既要建立跨境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防范关键资产沦为霸权工具,更需加速构建替代性战略通道——中欧班列的陆权网络、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海上支点,都是分散风险的必要布局。历史反复证明,在制度与生存权的终极博弈中,企业家的选择往往关乎国运兴衰。张謇实业救国的担当、任正非自主创新的坚守,与某些"用国家的钱赚自己的利"的选择形成强烈反差。

《大公报》评论所言"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道出了市场经济中的永恒真理。当美国霸权以资本为刃割裂全球供应链时,中国企业的抉择既是商业智慧的试金石,更是家国情怀的度量尺。民族复兴的征程从不需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有以"国之大者"的格局筑牢利益防线,方能在惊涛骇浪中守住战略安全的生命线。

1 阅读:34

惜文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