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训守护成长,以戒尺传递期待。

惜文评情感 2025-03-27 02:47:00

三尺讲台上的粉笔灰簌簌飘落,老教师弯腰拾起散落的作业本时,记忆里那个攥着检讨书低头认错的身影,早已湮灭在家长群凌晨三点的质问中。当教育惩戒权在舆论风暴中节节败退,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问题:抽离了规训的教育,是否正在将文明的接力棒交给野蛮?

教育惩戒权的式微折射出社会认知的集体错位。二十年前家长领着孩子登门致歉时,递上的不仅是歪扭的检讨书,更是对教育权威的郑重托付。而今凌晨三点的手机荧光里,"凭什么批评我孩子"的诘问,实质是将教育异化为服务行业的畸形认知。这种错位如同腐蚀性液体,正在悄然溶解维系教育场域的基本伦理。某地教育局信访记录里,603件投诉如603把利刃,刺穿的不仅是教师尊严,更是文明社会代际传承的纽带。

失去规训之锚的成长,终将在无序的旋涡中迷失方向。当教师捧着教案的手因顾虑投诉而颤抖,当维持课堂秩序成为需要赌上职业生涯的冒险,教育便沦为没有护栏的独木桥。某市青少年犯罪率19%的攀升曲线,43%的校园暴力增幅,恰似一记记重锤,击打着"快乐教育"的虚幻泡沫。广东民办学校的竹戒尺唤醒的不仅是问题学生的良知,更照见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敬畏之心——这份敬畏不是威压,而是对规则最朴素的认知。

教育惩戒的本质是爱的另一种形态。老校长手中轻软的竹片,在触及学生掌心的瞬间,丈量出的是教育的温度与重量。实施教育惩戒权的试点学校,62%的校园暴力降幅与教师离职率数据,揭开了被舆论遮蔽的真相:恰当的惩戒如同园丁手中的修枝剪,剪去横生的枝桠,恰恰是对生命最深的珍视。那个曾经举起椅子的少年主动伸手认错的刹那,绽放的是教育最动人的光芒——用规训守护成长,以戒尺传递期待。

教育是火种传递的庄严仪式,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温柔,也离不开肃穆规训的尊严。当我们在舆论场为戒尺的去留争论不休时,或许该听听粉笔灰飘落的声音:那里面不仅有知识的碎屑,更沉淀着文明传承的密码。让戒尺回归应有的位置,不是对童年的戕害,而是为成长筑起抵挡野蛮的堤坝。须知没有约束的爱终将溃散,恰似没有堤岸的江河终会泛滥成灾。

1 阅读:3

惜文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