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速抛美债,344吨黄金运回中国,加州要独立,关税战的水很深

郭嘉聊健康 2025-04-11 02:34:31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过去几年,中美之间一直暗流涌动,不管是贸易战、科技封锁,还是金融制裁,双方博弈不断升级。

而2025年4月9日,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报告让人猛然发现,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正在大幅下滑,抛售幅度超过40%。

同一时期,送往中国的黄金正不断增加,瑞士海关证实有344吨黄金快速运抵中国大陆。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加州州长纽森,却公然与白宫唱反调,以“独立贸易外交”姿态挑战联邦政府权威。

人们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加州敢“单挑”华盛顿?中国又为何决心抛美债、疯狂买金?

特朗普力推的关税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引火烧身?从外汇储备到地方州的政治野心,这一连串表面看似分散的事件,正隐约揭示中美大博弈的新局面。

一、美债抛售与黄金储备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曾是美国国债最重要的海外买家之一。

2013年,中国持有美债规模一度达到1.3万亿美元,如今却大幅下降到7608亿美元。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中美关系紧张时的“拆台”手段,但内里却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中美贸易战自2020年代持续至今,2025年4月,中国对美国的部分产品重新加征了34%的关税,这让金融市场对美债的安全性产生疑虑。

美国政府的债务规模正节节攀升,突破36万亿美元的关口,更何况美元屡屡被当成政治武器,SWIFT制裁又让他国防不胜防。

另一方面有机构如彼得森研究所指出,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不断上涨至4.2%,其波动率显著增加,吸引力相对减弱。

最关键的是过去十年里,日本、英国等国也在跟进减持,美债海外买家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

换句话说,当美国一边举债度日,一边对外挥舞制裁大棒,国际投资者自然会擦亮眼睛,缩减对美债的依赖。

中国之所以在这个时段持续减持,既是出于优化外汇结构、降低潜在违约风险的考虑,也在为更复杂的地缘局势预作准备。

与大幅抛售美债同步,中国央行近年来在黄金储备上动作频频。

2025年3月底数据显示,中国黄金储备已达7370万盎司,相当于2292吨。

瑞士海关更加证实,2025年前五个月里共有344吨黄金输往中国,占到全球央行购金量的15%。

人民日报也强调,通过增持黄金来强化国家金融安全至关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贸易冲突或“金融脱钩”,黄金可作为“最后的保障”。

其实这并非中国单方面动向,俄印等多国央行也在积极购买黄金,2024年全球央行的黄金购置量就已创下1136吨的新纪录。

如此“去美元化”趋势,意味着更多国家期望摆脱对美元的单一依赖,以黄金来分散风险,乃至搭建新的结算体系。

有舆论猜测,美国或许想通过黄金“以货抵债”,试图盘活其对华贸易逆差。

但目前来看,一般来说,344吨黄金,总价约220亿美元,只占中美贸易逆差的4.7%左右,对淘汰巨额差额显然是杯水车薪。

特朗普政府或许曾有过在谈判里取巧的打算,但中国商务部多次声明,黄金储备属于外汇稳健资产,不会与两国贸易的“逆差数字”简单挂钩。

由此可见,抛美债和囤黄金更多是应对美国可能的金融脱钩或美元武器化,以构建更稳固、更安全的金融防线。

二、加州“独立贸易外交”

假如说在地缘政治层面,中美在金融和贸易方面不断“拆招”,那么加州这个“美国内部的经济巨兽”公然单挑联邦政府,就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撕裂的新注脚。

加州有多夸张?2023年,加州GDP达到4.2万亿美元,超过印度,坐稳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位置。

它贡献了美国15%的GDP,更承担了对华进口额的27.4%。

硅谷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影视娱乐业以好莱坞为龙头,再加上全美13%的农产品产量,皆深度依赖中国这个庞大市场。

仅2022年一年,加州对华贸易总额就超过1650亿美元,可见它跟中国的经济关系多么紧密。

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华升级关税政策,直接让加州农业出口下滑9%,科技企业的供应链成本飙升12%。

州长纽森对此口诛笔伐,声称这波关税让加州损失了50万个就业机会。

在加州看来,联邦层面针对中国的制裁与关税,更像是损人不利己,比起在政治上展示强硬姿态,这些政策反而让地方经济陷入困境。

于是纽森政府开始“另起炉灶”,绕过联邦贸易权限,以“全球气候倡议”“科技合作协议”等名义,和广东、江苏等省份签订新能源合作备忘录。

此举直接跟白宫唱对台戏,也引发了关于联邦制和州权力边界的热议。

2025年1月,加州独立公投提案进入签名收集阶段。

虽说要想真正完成独立,必须先在州内过关,还要国会和38州投票同意,这个难度几乎等同于“火星移民”。

但民调显示,已有52%的加州人为“经济自治”背书,足见这一行为是对华盛顿政策的强烈抵抗。

真要离开联邦?大部分加州民众仍认为不可行,但对联邦政府的政策辛辣讽刺却是显而易见。

总结而言,加州所作所为并不单纯局限在“闹独立”,更深层次还是在呐喊:我们要跟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维持畅通的经济联系,不能一再被关税和政治对抗绑架。

三、关税战的反噬

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旗,自以为能“令对手屈服”,赶着美国企业回流本土,并缩小对华贸易逆差。

但数年过后,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2025年1月,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到1533亿美元,再创历史纪录,对华逆差更逆势增长8%。

原本的“把制造业拉回美国”口号尚未实现,根据多家机构测算,只有12%的美企最终回流美国本土,大多数选择把工厂转移到东南亚,而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甚至还增长了6%。

彼得森研究所推算,此番关税战让美国GDP收缩介于0.5%至1.2%之间。

这些数据狠狠打了某些人的脸:美国精心打的“贸易组合拳”,似乎主要打疼的却是自己。

关税一旦开启,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企业大多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穆迪公司估算,相比没有贸易战,美国普通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2300美元,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

2025年初,共和党在加州的支持率跌至28%,农业州的选民们怨声载道,丢掉中国市场让农场主损失惨重,短期内恐难以恢复。

关税对美国国内消费的打击也甚为明显,通胀加剧拉动物价上涨,同时经济增长乏力,加重了社会分裂和贫富差距矛盾。

站在美国立场,想靠盟友围堵中国,可现实是欧盟、日本等盟友也不愿无限替美国买单。

欧洲为了反制美国对钢铝制品的征收关税,直接对哈雷摩托等美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

日本则在RCEP框架内与中国深化合作,谋求更多贸易自由化。

美国主导的“联盟路线”开始出现裂缝,连美国企业自己都不想放弃中国这个大市场。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犹如回旋镖,看似震慑了对手,却最终割伤自己,也牵制了从加州到各大盟友的广泛不满。

四、中美博弈与全球秩序重构

伴随着美债抛售、黄金回流,再加上地方自治的考验,美国内部与对外角力同时升级。

其实这不过是全球金融秩序和国际权力格局变迁的一环。

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提速,CIPS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180多个国家,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份额已达3.2%。

尤其在中东地区,多个能源出口国开始考虑以人民币结算石油,意味着美元在石油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不再是铁板钉钉。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也在研究发行“黄金挂钩债券”,用此进一步弱化美元清算霸权。

各个主要经济体在探索去美元化之路,持有黄金被视为分散美元风险、抵御金融制裁工具的有效选择。

美国曾经牢固的货币统治力,如今逐渐显示松动迹象。

加州高度外向型经济结构决定了它无法和中国市场“切割”。

像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其产能约占全球42%;苹果70%以上的供应链来自亚洲地区。

对于加州政府而言,与其盲从联邦对华敌对,不如另辟蹊径,保障自己和亚洲伙伴的供需关系。

这样的地方外交,不仅是美国内部政治生态撕裂的缩影,也给了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多一层思路:在中央对中央的博弈之外,中国也能更加灵活地与地方州、行业协会等多层次主体建立务实合作。

美国联邦体系的裂隙或许正好成为中方“分化对手”的潜在通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全球化不可逆转的铁证。

结语

这场围绕美债、黄金与加州的风暴,背后实则是全球经济秩序走向多极的新演绎。

抛售美债与囤积黄金,是中国对美元霸权和金融风险的理性防范;加州对联邦阳奉阴违,暴露出美国国内利益纠葛之深;而特朗普曾视为王牌的关税大棒,却成为反噬自身经济的回旋镖。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世界不再是单极独大,也不会回到冷战二元对峙,而是随着新兴市场崛起和内部多元化诉求的发酵,朝着更复杂、多极、交互的方向前行。

回归理性与对话,或许才是这一博弈中更务实的出路。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461
评论列表
  • 2025-04-12 14:58

    特朗普內外交困。特朗普穩做總統寶坐時間不會很長。美元美債崩潰,美國倒下去了再也爬不起來,中國臨門一腳送特朗普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