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当心!从美军新型武器交付进度来算,2030年亚太大概率要打

郭嘉聊健康 2025-04-11 02:34:30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自2025年3月31日美国陆军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那份价值49.4亿美元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采购合同起,“2030”这个时间点便频繁出现于各类观察报告之中。

与此同时,AIM-260空空导弹也将在2030年前全面替代AIM-120,甚至还计划关闭后者生产线。

在美军“太平洋威慑计划”预期完成节点和这份武器交付时间表高度重叠的背景下,大量国际分析家开始警告:亚太地区的军事对抗可能会在这个关键节点前后出现重大变数。

对中国来说,霹雳-15与霹雳-17等现役先进导弹虽然在技术上占据一定制空优势,但随着PrSM与AIM-260陆续大规模列装,未来的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将趋于白热化。

美军的潜在部署意图究竟有哪些暗示?解放军又能否在接下来的技术与战略竞争中找出可靠的回击方案?

一、重塑陆基火力网络,打破既有平衡

2025年3月31日,美国陆军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那份金额高达49.4亿美元的合同,目标是在2030年3月前完成PrSM(精确打击导弹)的全面交付。

这一合同的核心亮点在于“不定期交付不定数量(IDIQ)”的灵活模式,体现了美军急于在短期内囤积大批量远程火力的迫切意愿。

与此前的ATACMS相比,PrSM不仅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还可在同一发射模块内一次性发射两枚导弹,这意味着美军能够在同样的时间窗口里,对更广范围内的目标实施多点同时攻击。

PrSM最初设定的射程就超过400公里,后续还有可能升级到1000公里左右。

2024财年,美军计划采购110枚PrSM,总金额约3.778亿美元;而至2025财年则会增至190枚,最终力争在2030年前形成每年400枚左右的可观产能。

这背后,与美国陆军一直推进的五年采购计划息息相关,它将“推进远程精确火力”列入优先列表,以便在与潜在对手的竞争中确保绝对优势。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在德克萨斯州Grand Prairie加紧扩产,并通过价值1.2亿美元的生产能力提升项目,为未来大规模交付提供硬件支持。

这意味着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PrSM的年产量就有机会翻倍,直接填补美军在远程弹道打击领域的库存缺口。

美国国防部在《2024年度导弹评估报告》中明确写道,PrSM这种“高机动、多弹头、精准制导”的陆基武器,瞄准了“特定对手在反介入/区域拒止层级的强势优势”。

其更大的意图在于,如果将来与对手在西太平洋区域爆发军事冲突,PrSM所依托的“海马斯”系统可快速部署在“第一岛链”或“第二岛链”某些关键据点,加上其模块化和长射程优势,将使美军在传统的岛屿或岸基打击层面具备极大的威慑力。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解放军长期以来以火箭军中程弹道导弹为核心建立的区域拒止能力。

目前中国已在箱式火箭炮和近程战术导弹领域取得进展,比如外界常提及的191式箱式火箭炮发射的“火龙-480”射程可在500公里左右,而且成本显著低于美军PrSM。

但当PrSM真正实现批量化部署,并实现弹头改进后,其延伸射程或将达到600公里乃至更高水平,势必冲击目前中美在陆基火力范围的平衡。

二、空中格局的全新洗牌

从美军发布的空军与海军五年采购计划中可以看出,2025年前AIM-120系列导弹产量将逐年减缩,到2028年更是仅维持个位数年产,而AIM-260则在2025年进入初始作战能力阶段,2026年进一步量产,预计到2030年全面替代AIM-120。

AIM-260被美国空军与洛马视作跨时代的空空导弹,旨在解决AIM-120在射程、抗干扰能力方面的瓶颈。

其射程目前未得到官方明确披露,但普遍预测在260公里上下。

一些分析甚至指出其最大理论射程可超过300公里。

双脉冲发动机、光杆弹体、红外/主动雷达复合制导,这些技术堆叠带来的是更轻巧的弹体却更强劲的动力,最终可以在与AIM-120相同的弹体尺寸下,实现约60%以上的射程提升。

未来美军F-22、F-35等拥有内置弹舱的隐身机队都将成为AIM-260的主要载机。

其兼容性设计能够确保美国下一代战斗机也能轻松挂载。

与之配套的还有E-2D预警机与F-35数据链形成的“超视距狙杀链”,通过信息聚合,空中平台只需在远距离发射即可获得目标终端修正。

解放军在空空导弹领域的飞速进步同样引起了美国的警惕。

霹雳-15兼具大射程与较好灵活性,而霹雳-17则打破了对预警机或加油机等大型平台“防不胜防”的局面。

美军认为AIM-260诞生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要重新夺回超视距空战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霹雳-17尽管具备超过300公里的理论射程,但其体积过大,挂载量受到限制。

而AIM-260在保持与AIM-120近似尺寸的前提下,射程却得到质的增幅,让轻型、隐身机也能装载更多枚导弹,从而实现战斗机编队作战能力的倍增。

美空军高层直言,AIM-260将“结束对手在中远程空空导弹方面的领先势头”。

三、“2030时间表”下的三重逻辑

从PrSM到AIM-260,这些武器的交付与形成作战能力节点几乎都指向2030年前后。

那为何是2030?这背后蕴含着美军在装备代际更替、技术窗口期和地缘政治议程三个层面的思考。

1. 装备代际更替周期

美国武器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往往以至少十年为一个周期。

从2020年前后开始,AIM-120已进入“成熟后期”,美军在2025-2028年间逐步缩减其产量,转而为AIM-260让路。

另一方面,PrSM从初始测试到全面部署,也正好卡在2030年这个时间点完成。

当这批新一代武器形成规模化后,美军整体打击与空战思路将从“延续冷战后期模式”转向“多域分布式作战”,在硬件更新的同时推动作战理念的转型升级。

2. 技术窗口期

美国防部在评估中多次强调,2030年前后是维持对其他大国“必须的技术领先”的关键节点。

也就是在此之前,如果不抓紧时间推出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与远程地对地武器,那么随着新对手六代机或新型导弹的大规模列装,美国过往积累的技术优势将被逐步压缩。

对美军来说,AIM-260与PrSM类似于两把关键“升级钥匙”,它们决定着美国能否在下一轮空天竞争中占据上风。

3. 地缘政治议程

“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核心是把更多海空军兵力和现代化装备优先部署在亚太。

其中包括在关岛建设更完善的防御体系,增加第一岛链国家的军事合作,以及在南海、东海等敏感海域进行更常态化的武力展示。

显然PrSM可用于加强第一岛链的陆基火力威慑,而AIM-260则让前沿部署的F-22、F-35在对抗区域强国时更具把握。

当这些武器逐步落地,美军在亚太的存在将更加立体化,也为未来可能的低烈度到中烈度冲突提供快速升级选项。

四、技术反制与体系化威慑并举

在这一轮军备竞赛中,中国也并非被动等待。

霹雳-15改进型、量子雷达、“玄鸟-II”电子战系统,乃至高超音速打击武器东风-17等,都是中国在抗衡美军下一代武器时可能倚重的核心项目。

解放军在霹雳-15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改进,进一步增加射程至220公里,并采用折叠弹翼设计,让歼-20在内部弹舱中可携带更多导弹。

霹雳-17则有望在大型航母舰载机编队中发挥作用,它擅长攻击预警机和其他关键节点,辅以空射诱饵弹版本,可提升突防成功率。

与此同时,“玄鸟-II”等电子战系统也在测试之中,力求通过干扰与欺骗手段,削弱AIM-260的信息链路优势。

长于陆基火力的中国有意在短程与中程导弹的数量与质量上拉开差距。

随着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武器在东南沿海的部署,一旦进入实战,可对美军海上编队和岛链要点实施“打击即脱离”的狂风式打击,难以被常规反导手段拦截。

这种手段的威慑力,不在于其突如其来的攻击,更在于美方必须投入更高昂的成本来进行防御,从而重新思讲军事行动可行性。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4月,中美第N轮海上军事安全磋商虽如期举行,但在美方一手“对话”、一手“威慑”的双线操作下,实际成果有限。

尽管双方都表示希望在危机管控层面增进沟通,但从目前PrSM与AIM-260快速推进的节奏来看,美军“技术制衡”的目标依然十分明确。

如何真正让“交流”与“互信”不被竞逐的火热节奏所湮灭,这对中美两国都是一场挑战。

结语

回到那个最沉重的问题:2030年亚太会不会“真打起来”?

从美军的武器交付节奏来看,一旦双方矛盾升温,到时美军确实具备更强大的远程打击与空战能力,中国则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体系反制努力稳住局势。

然而,军备竞赛没有赢家,一个被火力覆盖的亚太地区只会陷入更多不安和恐慌。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