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从关岛基地全速驶向红海,与屡遭胡塞武装袭击的“杜鲁门”号组成双航母编队。这一紧急部署不仅暴露美军全球兵力调配的捉襟见肘,更意外成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破解国内政治困局的关键契机。
美军此次调动直接导致西太平洋出现航母部署空窗,这是自2012年“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罕见的情况。此前“卡尔·文森”号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本是美国遏制地区影响力的重要筹码。然而胡塞武装在红海连续发动的12次无人机与导弹袭击,迫使五角大楼重新评估战略优先级——仅3月前两周,美军在中东的日均拦截行动就消耗了价值4300万美元的导弹库存。
菲律宾在此次战略调整中首当其冲。马尼拉当局原计划于4月与美军展开联合军演,试图借航母威慑为其南海主张造势。但随着“卡尔·文森”号突然撤离,菲总统小马科斯陷入内外交困:国内反对派借杜特尔特被捕事件发动大规模示威,东盟多国则对菲方激化南海矛盾提出书面抗议。美国防长奥斯汀3月25日访菲期间,仅承诺“继续提供安全支持”,却未提及具体军事部署,这种含糊表态令菲政界深感被边缘化。
面对美军双航母压境,伊朗最高领袖办公室3月26日罕见召开跨派系闭门会议。情报部门披露的会议纪要显示,改革派代表在美军轰炸机进驻迪戈加西亚基地的压力下,最终同意搁置与强硬派的政治分歧。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德黑兰街头——此前因经济改革滞缓引发的抗议浪潮,现已转变为反美集会,民众支持率监测显示哈梅内伊的个人威望回升至67%。
军事专家指出,伊朗的“危机转化”策略具有深层算计。革命卫队近期向胡塞武装输送的“圣城-2”型巡航导弹,射程覆盖曼德海峡全部航道,这种非对称作战力量迫使美军将60%的护航舰艇用于防御任务。而伊朗核设施的最新离心机安装进度,则在联合国核查人员撤离后提速300%,浓缩铀库存量达到武器级阈值的83%。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兵推模拟显示,若中东局势持续升级,美军需在6个月内向该地区增派2.4万名士兵,这将导致印太司令部预算削减19%。更严峻的是,胡塞武装3月28日使用潜射无人机击中“杜鲁门”号甲板的画面,已在社交平台获得2.3亿次播放——这种舆论杀伤力远超实际战损。
当五角大楼忙于修补中东防线时,中国与东盟的“海上联演正在南海展开,参演兵力规模同比扩大40%。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许正是全球地缘格局重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