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玉箫苒得笔记
刘备在白帝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整个蜀汉朝廷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四十几岁的诸葛亮接过先帝的遗诏,眼前这个烂摊子可比当年草庐里指点江山时艰难百倍——北边曹魏虎视眈眈,东边孙吴反复无常,南中蛮夷蠢蠢欲动,朝堂上还蹲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皇帝。
要说这丞相的帽子,在汉家朝廷里可不是新鲜玩意儿。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时戴的就是这顶官帽,可到了诸葛亮这儿,分量愣是沉了三分。
您想啊,西汉时的丞相既要管着全国的钱粮赋税,又要盯着百官的乌纱帽,手里还攥着制定律法的权柄,活脱脱就是皇帝的大管家。
可诸葛亮接手的这个丞相位子,早被四百年的风霜雨雪磨出了新花样。就拿处理文书来说,原本该由尚书台经手的奏章,现在统统要过丞相府的门槛。诸葛亮每天案头堆着的竹简能摞成小山,从成都米价波动到边关狼烟急报,事无巨细都要他朱笔批红。
举个例子,当年张飞在阆中鞭打士卒被举报,举报信前脚送进尚书台,后脚就到了诸葛亮案头。要搁别人手里,这事儿可能就压箱底了,可诸葛亮硬是搬出《蜀科》条令,把张飞说得心服口服。您说这权力大不大?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当时有个郡守拖延粮草,诸葛亮连奏章都没往成都递,直接让人拖出去打了二十军棍。这事儿要放在刘备在世时,怎么也得开个朝会议一议。
就说北伐那会儿,李严在后方管粮草,眼瞅着要误事,居然敢谎报军情说粮草不足。诸葛亮气得拍桌子,可处置起来还得照着章程办,最后只能把李严贬为庶民。这事儿要搁曹操身上,估计早就血溅五步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刘禅突然下诏要重修皇宫,明摆着是想从军费里抠银子。诸葛亮连夜进宫,拿着先帝遗诏说事,硬是把修宫殿的钱粮改成了购置弩机的经费。这事儿传出去,老百姓都说丞相比皇帝还像当家人。
要说诸葛亮这权力大到了什么程度,咱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当时成都城里卖菜的老王头都知道,集市上米价涨跌要看丞相府的脸色。哪天丞相说要北伐,粮商们立马开始屯米。
每次出征前都要把《出师表》改上十几稿,生怕哪句话伤了年轻皇帝的面子。就连处理个小小县尉贪腐案,都要把卷宗抄送皇宫存档。这份如履薄冰的谨慎,可不是每个权臣都学得来的。
说到底,刘备留下的这个权力架构妙就妙在环环相扣,丞相帽子管日常政务,录尚书事握着决策命脉,假节符镇着四方兵将,三样宝贝缺了哪样都玩不转。诸葛亮硬是靠着这套装备,把个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撑了整整十二年。
直到五丈原秋风吹灭七星灯,这个集权神话才画上句号。后来姜维九伐中原屡战屡败,说到底还是缺了当年诸葛亮那套完整授权——没录尚书事就调不动粮草,没假节符就镇不住骄兵悍将,空顶着个大将军名头,终究是差了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