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我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计划于今年4月下旬返回地球。
如今4月即将结束,在万众瞩目之下,我国终于公布了神舟二十号的精确发射时间:神二十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准时发射!
截止4月22日,神舟二十号任务已完成了发射前的最后一次全区合练,神二十也已正式进入了临射状态。
而当下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神二十航天乘组名单了,因为出于保密原则,航天乘组名单一般只会在发射前24小时才对外公布。
据悉,此次神舟二十号乘组将在太空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并完成涡虫首上太空的壮举。
那么,此次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的3名宇航员都是谁呢?这其中又是谁有幸担任了指令长一职呢?
4月23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宣布,神二十将于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点火升空。
这不仅是继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将迎来的第六次“太空会师”,也是本年度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截至4月22日18时,发射场已完成最后一次全区合练,火箭、飞船、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系统全程模拟演练,数据显示各系统状态良好。
目前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神舟二十号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已建立稳定通信链路,正式进入临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务具有特殊时间节点:4月24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这个为纪念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而设立的纪念日,如今再次见证中国载人航天新突破。
发射窗口精确至“17时17分”的选择,既考虑空间站轨道相位要求,也暗含“一起启程”的吉祥寓意。
与此同时,发布会上最受关注的悬念终于揭晓:指令长由46岁的特级航天员陈冬担任,两位新面孔陈中瑞(41岁)、王杰(36岁)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这个“一老带两新”的组合,延续了中国空间站任务乘组配置传统。
2016年,陈冬作为神舟十一号乘组成员完成33天中期驻留,2022年又率神舟十四号乘组见证“太空之家”从单舱扩展为三舱组合体,累计在轨时间超200天。
作为指令长,他的经验和领导力将确保此次任务的顺利进行。
和陈冬不同的是,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拥有数千小时飞行经验,王杰则是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曾参与航天器设计。
作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两人均经过了五年系统训练,涵盖太空行走、科学实验操作等内容。
此次任务中,陈中瑞将负责航天驾驶,王杰则专注于实验设备维护和舱外活动支持。
据任务规划,神舟二十号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开展38项空间科学实验。
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三项生命科学实验:斑马鱼水体生态系统研究、太空环境对涡虫再生能力的影响、链霉菌空间诱变效应观测。
其中涡虫更是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这种不起眼的小生物实为“模式生物界明星”:其强大再生能力可使切割成279块的个体分别发育成完整个体。
科学家希望通过微重力环境下的实验,揭示组织再生与重力信号的关联机制,为未来长期太空驻留的创伤修复研究提供依据。
此次任务将创造中国空间站新纪录:神舟十九号与神舟二十号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
4月26日完成交接后,神舟十九号乘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搭乘返回舱于4月29日着陆东风着陆场,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
这种“重叠驻留”模式验证了空间站常态化运营能力,两艘飞船互为应急救援备份,确保任何时候都具备快速返回能力。
自2021年天和核心舱入轨,中国空间站已稳定运行超1000天,随着神舟二十号任务启动,空间站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深度运营期。
目前空间站科学实验机柜增至25个,这相当于把10个专业实验室搬上太空,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9大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任务携带的3个生物实验载荷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后续可通过货运飞船定期轮换样本。
这种“快递式”天地往返模式,大幅提升了空间科学实验效率。
从神舟五号21小时太空首航,到如今常态化半年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这些年跨越式的发展,正在将400公里外的“天宫”打造成人类探索宇宙的前哨站。
神舟二十号的出征,不仅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突破,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而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的 “太空之旅”,也将继续书写中国航天的新篇章。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北青网2025年04月23日关于“神舟二十号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4月23日关于“陈冬、陈中瑞、王杰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确定!”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人民网2025年04月23日关于“神舟二十号任务完成最后一次全区合练”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5年04月23日关于“神舟二十号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航天员确定!涡虫首上太空,乘组将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