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不止是茶,任何一个领域,当我们刚入门的时候,知道的越少,越敢大放厥词,并且坚信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零碎边角料是对的。
等到越深入的研究,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复杂性,一旦开始意识到它的复杂,原先笃定的碎片知识就会被推翻,开始怀疑自己,就不那么确信自己现在了解的到底是不是对的,在介绍的时候也就不能做到百分之分的笃定,就会更加谨言慎行。

这种谨言慎行,在买茶人眼里,就会觉得你没有底气。
比如说,有人问古树一定比小树好吗?
别人可能说“那肯定啊,古树比小树贵的多,”
到了你这里就是“不一定,有些生态特别好的小树也会比古树好喝”。

再比如,客户问为什么我喝的倚邦这么苦,别人可以坚决的说“肯定是你投茶太多了你少放一点”。
到了你这里,你已经把投茶量、水温、闷泡时间、甚至你的做茶工艺都回忆了一遍也没得出这么坚决的结论。
所以懂得越多,想的越多,不确定性越多,就越不敢张口就来,因为怕遇到懂的,就越难把茶卖给不懂茶的人,而懂茶的人又太少,就会觉得越来越难遇到有缘人。


只有爱茶的人才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研究茶。
因为太爱了,就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茶叶本身,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营销。
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产能过剩,好茶太多,普洱茶又是一条非常小的赛道,好茶价格又高,狼多肉少,竞争太激烈,行业里小有成绩的,都要在营销上花很多功夫。

但这里有个悖论,因为山头茶的成本非常透明,市场价也就非常透明。
假如一个做山头茶的品牌要在营销上投入太多,产品的利润空间就很难保证。
假如不在广告费上投入很多,又不可能扩大消费群体,不能做大做强,这也是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小品牌难以长大的原因之一。

再一个呢,很多老茶人做茶都是基于自己喜欢,其实我身边很多真正喜欢普洱茶的人,内心都是非常有傲气和骨气的,他可以允许自己的茶不好卖,但他不允许自己为了赚钱去做自己不认可的茶,所以做茶的人到最后,几乎都是好几仓库茶,但没什么钱。

几百个山头,每个山头不同的地块,每个地块还有古树小树,春茶夏茶秋茶。
喝一泡茶得坐下来宁心静气,认真冲泡,仔细品鉴,今天心情不太好,喝到的可能和昨天的还不太一样,听听就头疼。
在这个碎片化和快节奏的时代,它显得非常笨拙而且格格不入,很多茶可能是人在选茶,但我觉得普洱茶是人选茶的同时,茶也在挑选它的主人。

首先就是耐心,例如有人问你这款茶是古树吗?我说这是古树,一百多年,客户说我看人家300年才是古树,我欲辨已忘言。
客户问你的冰岛老寨树是千年的吗?我说不是,两三百年,他说可是人家500年的才卖两百多一饼,你两三百年要五千多一饼,一点性价比都没有,我不知道要解释生态比树龄更重要,还是要解释我的是真冰岛。
当然我也不能说别人坏话,就在我努力措辞的时候,客户已经走了,在这个凡事讲究快的时代,连坐下来喝杯茶都显得奢侈,何况让人听你絮絮叨叨普及几百个山头知识。

我举个例子,有客户问你,易武的茶王树和百花潭哪个更好?我问过好几位做茶二三十年的同行,没有一个人和我斩钉截铁的说哪一个更好,答案大概都是类似于“茶王树茶质更厚,百花潭香气更出色”,但当我们面对客户的时候,大部分人只想你给他一个直接的结果,到底哪个更好,如果没有结果,他可能3秒钟就走了。
所以为什么越懂茶,越难卖茶,因为懂的越多,你和你的茶对客户的要求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