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康熙大帝69岁,于长春园内病死,举国哀哭,由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任,是为雍正大帝。对于雍正登基的正当性,历史上尚有不少争论,笔者也不作深入探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雍正能登上清朝皇帝宝座,实在是天下百姓之“幸运”。如果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登上了皇帝宝座,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会对大清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我们所知,在雍正十三年的统治中,他做到了三四个皇帝几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不管有什么“污点”,但他为国家、为社会所做的一切,以及他为百姓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后世子孙铭记的。
加强中央集权,铲除帮派。从古至今,历代帝王对于朋党问题都有很深的怨恨,只不过他们的处置方法不尽一样,要说最严厉,最广泛的,非雍正莫属了。雍正登基之后,为了回避自己的名讳,便命人把自己的几个哥哥的“胤”改成了“允”。随后,雍正又对八旗体制作了彻底的变革,使八旗之主由“主人”变为“奴才”,成为皇上的仆役。
因为他的哥弟众多,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又有许多人参加了皇位之争,早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系。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后,他们成为了对皇家权力的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集中的力量,雍正对允禩、允䄉、允禟、允祉以及没有太多参加皇位之争的允祺、允裪下手,将他们从核心的权力阶层中剔除出去,其中允禩、允禟更是惨死在囚牢之中,被剥夺了族籍,改名为卑微的姓氏。田文镜在任河南总督时,与下属黄振国、汪诚发生过冲突,并因此引起了一次较大的派系纷争。在这件案子里,田文镜是个有乾隆支持的人,李绂,谢济世,陈学海都被严惩。这固然让田文镜更加猖狂,可是保护一个只会服从命令的大臣来说,远胜于让其他大臣拉帮结派。
整顿财政,破旧立新。说句不客气的话,那就是当年的雍正皇帝,掌管着一片混乱。康熙皇帝英明神武,带领着满清走向盛世。不过,依我之见,康熙在军事上的确是颇有建树,但在治国上,却被史书上的记载给夸大了。雍正即位后,面对财政赤字,通过五年的整顿和反贪,使户部的存款从八百万两增加到五千万两,同时也改变了官员们的作风。另外,“收丁”与“用资归公”则是重要的举措。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是“人头税”,其后果就是,富人们变得愈来愈富有,而穷人们却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在康熙“永不加赋”的基础上,雍正又在明代张居正“一条鞭”的基础上,推出了“摊丁到田地”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多田多交税,地少少交税,无地则不用交税。但是,由于这个制度实施得比较缓慢,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官员与商人之间的相互串通,利用各种漏洞的现象。不过,这也让百姓减少负担了,放缓了土地合并的进程。
耗羡归公,是一种避免官员中饱私囊的手段,在明清两代,官府收取赋税银有一个标准,如果地方政府上缴十两,地方官在地方上收十两、十一两甚至十五两、十六两,朝廷不会过问,而这些官员私下留下的钱,就被称为“火耗”。而当地官员,只要按时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不管他们在私底下怎么压榨,只要不是做的过份,也就不会有人管。所谓三年清知县,十几万两银子,便是这个道理。雍正见此,下令没收各地的火秏,使官吏再无暗中敛财的可能,使国家税收大增,而人民也不再遭受剥削的痛苦。不过,为了避免腐败,雍正皇帝也给了他们丰厚的俸禄,让他们远离腐败。
年羹尧之子年熙上奏,自雍正三年三月起,为山西、陕西两省的乐户免除了“贱”字,而“贱”字,则是当年朱棣登基时,一些投靠建文皇帝的臣子,几百年来始终处于最底层,不得其所。雍正看到之后,立刻就同意了,并且赦免了懒民、乞丐、伙夫、船夫等人的罪状,这种破格改革,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那样,对于雍正登基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然而,雍正却是一位为国为民、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君王,也是历史上最勤劳的君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被冠上了“篡位”、“凌逼弟辈”等罪名,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古代皇帝,却是一件非常禁忌的事情,不得不说,他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王朝的桎梏,但是他的功绩,却丝毫不逊色于汉文帝、汉景帝,乃至唐太宗。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