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小时候吟这首诗句时,只觉得朗朗上口,好记好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有真正做过"游子"的人,才会从内心深处体味出这首诗的挚爱、大爱、真爱、深爱之情。
1980年12月,从陕西老家入伍到新疆当兵,父母去县城相送,当军绿色大卡车启动,看到母亲抹眼泪时,我的眼眶也瞬间湿润了,有的战友还发出了轻微的哭声。
三天四夜闷罐火车到新吐鲁番大河沿,又是三天大卡车的颠簸,才到了新疆南疆的部队。路上夜间住兵站,吃烟熏肉炒的菜,吃米饭,对吃惯了面条的我们这些陕西娃们来说,真是吃不惯,吃不香,睡不踏实。当时,心中想家想爸妈的心情油然而生。
到部队后,住的是土坯房,新兵训练一个多月,练步伐,走正步,练瞄准,练单双杠等,非常辛苦,摸打滚爬,衣服都磨烂了。新兵结束后,有幸被分到营部当通信员,为营首长服务,打扫卫生,生火炉,训练旗语和背记代码,和分到连队战友比,少了艰苦的训练,还是满开心的。
在营部,共4个通信员,三个河南籍战友,我一个陕西娃,常感寂寞。给家写封信要十几天二十天才能到家,等到爸妈的回信就要一个月。当时每月津贴7元,在司务长处存6元,年底后取出寄给父母。留一元自己买日用品。离家2000多公里,长路漫漫,交通不便,时常想家想爸妈。有一次,看到有个战友穿着买的彩色秋裤,很是羡慕,就在信中提了一句,妈妈在家中弟妹多,生活困难的条件下,买了一件天蓝色秋裤邮寄给了我,让我特别感激,穿在身上,暖在心窝,穿着这件秋裤,就会想爸妈,想家乡。这件秋裤我穿了七八年,直到不能穿了才为止。
父母的关爱情深意厚,永难忘记。大概是1984年,我获得了第一次探家机会,和一个同乡战友一起乘火车探亲,需三天三夜火车。行驶到天水附近时,己是夜晚,那时火车用煤炉烧水,我泡方便面时,水不太开,吃了包方便面的一小时,突发阑尾炎,痛的厉害。车上有一个乘客医生说是亚急性阑尾炎,需手术。第二天清晨,火车和前方宝鸡站联系,将我送下车,并乘三轮车送往宝鸡驻军医院,做了阑尾炎手术。事前让战友回去别告诉父母我生病的事,怕他的担心。谁料战友直接告诉了父母。父母知道后心急如焚,第二天一大早就搭班车来到医院看望照顾我。为方便照顾,他们就在病床前打地铺,让我心疼不已,但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有苦爹娘疼的关怀、关心和关爱。
后来我从南疆调到了乌鲁木齐,兼顾新闻写作,多次受到奖励,连续六年因新闻写作获三等功。每次父母收到我报喜的信和喜报,都会高兴好多天,并把喜报贴在老家窑洞的墙上。八九年结婚时,是一个远房叔叔帮着操办的,知道家中困难,我们自己办,没向爸妈伸手。但爸妈心里过意不去,东挪西凑给了2000元钱,当时的2000元钱,对在农村生活的父母来说,是一笔"巨款"。我和爱人很感激父母的心意,后来两个弟弟上大学时,我们时常接济他们的学费。两个弟弟不负重望,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定居西安。
从军13年,后转业到乌鲁木齐这几十年间,我和爱人回过好多次老家,也带岳母和儿子回过曾经住旧窑洞、破房子的老家。好在他们对当时我家住的旧窑洞、破烂的房屋,困难的生活虽很吃惊,但也都给予了真心的理解。
每次回去,母亲为了接待我们,怕爱人不习惯农村生活,都会提前备好新被褥,想方设法做家乡小吃。有两次连我们回去串门走亲戚的罐头等礼品都买好了,怕我们破费。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遇到开明,宽容,大方,明事理,讲道理,爱心满满的父母也真是一件幸事,好事。
如今,父母虽已离开,自己也步入"老年",做了父母,爷爷,但从内心里来说,却会时常回忆童年,回味过去,回想一生父母给予的无私的大爱。
遗憾的是在父母身体健康时,因条件所限,因交通不便,从两千多公里外遥远的新疆回去陪伴照顾父母的次数并不多。后来当母亲身体患病后,才多次回去探望陪伴了她几次。
幸运地是,父亲比较健康长寿,母亲走后,两次接他来乌鲁木齐住了近两年,也算是对他们关爱的一种补偿。直到前年父亲88岁高龄离开后,有半年时间,自己感到心中空落落的,特别失落。可怜天下父母心,人这一生从成为人子女开始,到自己当父母,再到慢慢变老,都会经过生活的磨砺,时间的更叠,岁月的洗礼,心灵的碰撞。都会享受父母之爱,同时也会尽做儿女,去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愿天下父母都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盼天下儿女都心地善良,用真心真情真爱真意去孝敬父母,回馈父母的无限博大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