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本月中旬的中美“二选一”言论,我国商务部也是有言在先。
如果谁敢损害中国的利益,中方对此绝不接受,且会坚决对等采取反制措施。
但没想到话音刚落,印度就站了出来,对华率先动手。
印度如此明目张胆,到底有什么底气?在美国副总统访问的节点上,印度又是否会倒向美方?
印度是特朗普政府掀起“全球贸易战”之后,第一个对美国妥协的国家。
4月初印度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莫迪政府准备对美国大幅度减免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也不管不顾国内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情况了。
印度是一个对进口汽车关税极高的国家,此举相当于将14亿人的市场“门户大开”让给美国。
本土电车企业肯定抵挡不住特斯拉等外企的冲击。
实际上这条政策一出,印度也受到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西方媒体的批评。
指责莫迪这样做会让特朗普认为他的方法很有作用,他们如此快接受讹诈,让其他国家对抗美国更难了。
在后续美国宣布的“对等关税”之中,印度也被加征了26%的关税。
在90天的冻结期过后,印度预计将受到关税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农产品、水产品和出口软件领域,对美出口将会快速滞销。
所以印度第一时间就十万火急地和美国展开了谈判,当时就有媒体担心:
在汽车关税这件事上印度的“滑跪动作”将会重演,莫迪也会很快向美国妥协。
毕竟汽车关税事件受害最大的国家非日本和德国莫属,他们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商。
这两国都还保持“高姿态”和特朗普交涉,印度却率先选择了退让,让人非常看不懂。
更何况这次美国的“对等关税”还有附加条件。
本月中旬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愿意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以及不帮助中国转向出口产品的话,那么美国将会对这些国家进行豁免。
所以对于莫迪来说,一旦再次选择“滑跪”,那么必然也要满足美国的要求,帮助他们对付中国。
对此中国商务部在21日就有言在先:如果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进行交易,中国将会对等采取一切反制措施。
同日,在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期间,印度政府发布公告:
宣布即日起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有效期200天,此举被广泛认为主要针对中国。
因为从印度国内钢铁产业状况来看,尽管其是世界第二大粗钢生产国,但实际上他们是“下游国家”,生产链也是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的。
近年来印度钢铁产业面临着和中国融合的局面。
中国钢铁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势,成本相对较低,在印度市场上被抢购,半成品也被“贴牌”向欧美出售。
所以这次加征关税,将会对中国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美国副总统万斯此次访印,要一口气停留四天时间,准备花大功夫拉拢印度。
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之际,美国一直试图和印度一起构建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
印度选择在万斯访问当天对进口钢铁征税,很难说没有在政治上讨好美国的意图。
印度此举可以视为在美印关系中增加自身筹码,向美国展示其在对华政策上的配合姿态,以换取美国在贸易、军事等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政策。
印度总理莫迪不久前才刚刚对中国示好,外长苏杰生也提及中印边界地区已经稳定,中印很有合作前途。
中国也对印度大量开放签证,本月上旬之前,已向印度公民签发签证超8.5万份。
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趋势,印度政府是否真的有必要接受美国的拉拢,选择和中国“撕破脸皮”?
已经有印度企业对此表现出焦虑,认为他们刚在中国投资开展的业务,后续很可能又要成为牺牲品了。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莫迪政府这次没有对中国“动真格”,加征的税款并不算特别高。
因为他们很清楚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的重要性,中国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
此次对进口钢铁征收临时关税,印度使用“临时”这一措辞,也为未来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
如果后续与美国的谈判未能达到预期,或者中印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印度可以相对灵活地取消或调整这一关税政策。
这也反映了莫迪灵活骑墙的政策,看哪边风向有利就倒向哪边。
而且这次莫迪征收的钢铁关税,说是对美国的“妥协”也很正常,但针对的不是“对等关税”所谈判的。
目前英国和越南都已经表态,反对和美国谈判期间损害第三国的利益,印度不会连这个问题都看不懂。
一旦因支持美国贸易战而损害与中国的关系,那么和中国相关的产业订单将会大幅减少,众多相关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大量从业人员面临失业。
他们无论倒向哪一方,都会对自身经济利益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保持中立是绝对有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方所说的“反制”是绝对能做到的。
2024年中印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384.78亿美元,印度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电子零部件、机械设备等。
这些商品对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众生活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而且中国对印度是贸易顺差,双方的差距相差八倍之多。
印度如果选择一边倒,恐怕无法承担这个后果。
阿三,棒子,比小日子还可恨,尤其是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