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背井离乡嫁乡下,婆婆撕烂我的知青证,还让全村人批斗我

念之随心生活 2025-03-07 18:49:12

那是1972年的春天,我们生产队刚分了地。

秀兰是城里来的知青,嫁到我们村子已经两年了。

说起这个闺女,心里头就不是个滋味。

俺是看着她嫁进张家的。那天,她穿着件蓝色的衣裳,脚上穿着布鞋,怯生生地跟在张大河后头。村里人都挤在一块儿看热闹。俺记得她那时候眼神亮亮的,满是希望。

谁曾想,在张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婆婆李翠花向来看不起城里人,处处刁难秀兰。那次全队分红,李翠花当着大伙的面把秀兰的知青证撕了个粉碎,嘴里还不干不净地说:「城里来的假大空,凭这张纸片就想在我们农村当大爷?以后你就是张家的媳妇,哪还有什么知青不知青的!」

秀兰当时脸白得像纸一样,可就是硬撑着没掉泪,只是轻轻地说:「这是我的身份证明...」话还没说完,婆婆就嚷嚷起来了:「什么身份不身份的,嫁到我们张家就是张家的人了,还想回城?做梦吧你!」

村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言语,只有私底下议论:「城里人就是矫情,还要什么证啊,不就是张纸吗?」

秀兰的日子可不好过哩。婆婆让她住在猪圈旁边的杂物间里,冬天冷风呼呼地灌进来,夏天雨水淋漓地漏下来。吃饭的时候,秀兰从来不敢上桌,就等着大家伙儿吃完了,才能吃一点剩菜剩饭。

记得那年冬天,她病得厉害,好几天没能下地干活,婆婆就骂她装病偷懒。张大河这小子也是个没主见的,就知道在媳妇面前叹气,说:「再忍忍吧,总会好的。」

最叫人寒心的是那次,李翠花竟然在村里散布谣言,说秀兰是「右派子女」,弄得村里人看见她都绕道走,生怕惹上什么麻烦。那段时间,秀兰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可她从来都咬牙忍着,从不在外人面前掉眼泪。

俺真是看不过去,那天路过张家,看见秀兰蹲在井边洗衣服,手冻得通红,可还是一件一件认真地搓着。冬天的风卷着她单薄的身子,看得人直揪心。李翠花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还嚷嚷着:「搓不干净不许吃饭!城里人就是娇气,我们农村姑娘早就洗完了!」

日子就这么艰难地过着,直到那年春天,情况才有了些变化。

秀兰在整理杂物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种植手册,是以前大河他爹留下的。她白天干完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偷偷看那本书。没成想,她还真从书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村东头有块地,一直没人要,因为那儿土质沙硬,种啥啥不长。秀兰跟大河商量,说想把那块地承包下来。大河觉得媳妇是城里人,哪懂得种地,可架不住秀兰软磨硬泡,终究还是答应了。

那段时间,秀兰天不亮就去地里,天黑了才回来。俺常在地头看见她,弯着腰在那片地里忙活。她把城里带来的一些种子撒在地里,还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些农家肥,一点一点地给那些种子浇水施肥。

李翠花看见了,就冷嘲热讽:「哟,城里来的知青娘子,想种出金豆子啊?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都没见过这么伺候庄稼的,你倒是有心思!」

秀兰不吱声,就低着头继续干活。有时候她会抬头冲俺笑笑,那笑容里带着股倔强,仿佛在说:「你等着瞧吧,我能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夏天,秀兰那块地里竟然长出了平常没见过的花卉和蔬菜,长势喜人。村里人都跑去看新鲜,直说城里人就是有办法,连那片难伺候的地都能种出好东西来。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隔壁村的一个商人听说了这事,专程跑来看了看,二话没说就收了秀兰种的那些花,价钱给得还挺高。这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全村,大伙儿议论纷纷,说秀兰有点门道。

李翠花听了这事,脸色顿时就变了。回到家里,她直接把秀兰叫来:「听说你卖花卖了好几十块钱?那钱呢?」

秀兰老实回答:「我想留着买些新的种子...」

「什么种子不种子的,那是张家的地,你赚的钱自然是张家的!快把钱交出来!」李翠花气势汹汹地说。

秀兰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但还是从口袋里掏出那几张皱巴巴的钱,递了过去。这一幕俺刚好路过看见了,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个滋味。那姑娘好不容易熬出头来,又被这样欺负,换了谁看了都不忍心。

俺虽然只是个过路人,但到底看不下去了,就装作不经意地走进院子,跟李翠花拉起了家常:「翠花啊,你家秀兰这两天可出息了,全村人都在说她种的花多好看呢,还能卖钱,真是给咱们村长脸哪!」

李翠花一听这话,脸上顿时笑开了花:「那是,那是,我早就知道这闺女有出息!她跟我学了不少种地的本事呢!」

秀兰听了这话,不禁露出了苦笑。俺冲她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别说话。接着又跟李翠花说:「要我说啊,秀兰这本事,你得好好支持支持。那块地本来也没人要,现在能种出花来,多好的事啊!你要是再投点钱进去,说不定能挣得更多呢!」

李翠花听俺这么一说,脑子里好像转过弯儿来了,当即就改了主意:「秀兰啊,你这钱先留着吧,再买些好种子,妈妈相信你!」

就这样,秀兰总算保住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这件事之后,村里人看秀兰的眼神也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远之。甚至有人开始向她请教种花种菜的技巧,这让秀兰备受鼓舞。

不过,好景不长。秀兰的日子刚刚有点起色,小姑子张小妹就开始从中作梗。

小妹比秀兰小两岁,从秀兰嫁进来那天起就对她百般刁难。这回见秀兰因为种花有了点收入,心里更是不痛快了。

「嫂子啊,你这手这么嫩,怕是干不了农活吧~」小妹阴阳怪气地说,「你种了那么多花,田里的活谁来干?大哥媳妇就是来享清福的?」

秀兰也不争辩,早出晚归,把地里的活和家务都做得妥妥当当,再抽空去照料她的花圃。但小妹却在背地里搞小动作,有一次,秀兰精心培育的花苗被人踩了个稀巴烂,看那脚印,分明是小妹干的。

秀兰含着泪收拾那些残败的花苗,一言不发。大河看见了,心疼地说:「别难过,咱再种就是了。」

「你就知道说这些没用的,妹妹都欺负到头上来了,你倒是说句话啊!」秀兰终于忍不住埋怨道。

大河叹了口气:「我跟她说过了,可她就是听不进去。你再忍忍,我再找机会跟娘说说。」

秀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忍忍忍,我都忍了两年了!」说完,她转身跑了出去。

这事俺也听说了,心里头替秀兰不值。这年头,当个女人真不容易,何况是个远嫁的城里知青。

不过,秀兰倒是个有主意的,她没有跟小妹正面冲突,而是另辟蹊径。她开始学习绣花,利用晚上的时间绣一些精致的手帕和枕套。她的绣活儿极好,针脚细密均匀,图案也新颖别致,不像村里姑娘绣的那些老掉牙的花样。

很快,她绣的东西就在集市上卖出了好价钱。有了这笔钱,秀兰就安排大河去给婆婆买了件新衣裳,又给小妹买了条漂亮的头绳。这一招还真灵,老太太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带着看秀兰都顺眼了许多。

「我就说嘛,城里来的媳妇就是有本事,连针线活都这么精细!」李翠花对邻居们夸道,一下子成了秀兰的头号粉丝。

小妹得了头绳,心里那点芥蒂也淡了不少,虽然还是时不时地挖苦秀兰两句,但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恶毒了。

俺看在眼里,心里也为秀兰高兴。这丫头太不容易了,活像是被扔进水里的鱼儿,一开始不懂得如何游泳,可慢慢地,她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生路。她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里人的尊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秀兰在村里的地位也逐渐稳固了起来。她不仅把那片荒地变成了花园,还开始尝试养蚕。她从城里的朋友那里要来了蚕种,自己搭了个简易的蚕房,开始了养蚕生涯。

这事儿一开始也没人看好,大家伙儿都说城里人想法多,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但秀兰就是有这个本事,不出半年,她养的蚕就结出了茧,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就在大家都以为秀兰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知青时,一件意外的事情揭开了她的真实身份。

那天,县里来了个收购组,专门收购农副产品。他们听说我们村有个姑娘养的蚕茧质量特别好,就专程来看看。领头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当他见到秀兰的时候,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你...你是林教授的女儿?」

全村人都愣住了,包括秀兰自己。她小心翼翼地问:「您认识我父亲?」

那人激动地点点头:「当然认识!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农业专家,他在植物育种方面的成就无人能及。我以前是他的学生,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您!」

这下全村人都惊呆了。原来秀兰的父亲是个大学问家,怪不得她懂那么多种植的知识。

李翠花听了这话,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她心里清楚,这两年来她是怎么对待秀兰的,万一人家秀兰的父亲来看女儿,知道自己这么刁难人家闺女,那还不得被戳脊梁骨啊!

小妹也低下了头,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趾高气扬。

大河则是一脸惊讶和自豪,没想到自己的媳妇出身这么不简单。

秀兰却沉默不语,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抬起头来,对那位老师说:「我父亲...他现在还好吗?」

老师的表情顿时凝重起来:「林教授在三年前就...就去世了。他一直在寻找您,但没能等到见您最后一面...」

听到这个消息,秀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她哭得那么伤心,那么撕心裂肪,好像这两年积攒的所有委屈和思念都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村里人从来没见过秀兰这样哭,都愣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

原来,秀兰的父亲当年被错误地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全家人都受到了牵连。秀兰为了避免给父亲增添麻烦,选择了到农村来,后来又嫁给了大河,彻底断了回城的念头。她一直不知道父亲已经离世的消息,这些年还在偷偷地攒钱,希望有朝一日能把父亲接到村里来享清福。

这个秘密一下子解开了很多谜团,难怪当初李翠花一提「右派」,秀兰就吓得面如土色;难怪她懂那么多书本上的知识;难怪她宁可忍气吞声也不回城。

那次之后,秀兰的身份在村里不胫而走,大家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同情她的遭遇,有人敬佩她的坚强,还有人开始巴结她,希望能从她那里学到一些种植的技巧。

秀兰的县里的老师又来过几次,带来了不少农业技术资料和种子,这让秀兰如获至宝。她开始大胆尝试,在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各种新品种的农作物。

「秀兰,你这个西红柿怎么长得跟拳头一样大?」村里人惊讶地问。

「这是改良品种,产量高,味道好,而且抗病能力强。」秀兰耐心地解释,还手把手地教村里人如何种植。

慢慢地,村里的庄稼长势越来越好,收成也比往年高了不少。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都是秀兰的功劳。就连平日里看不起城里人的几个老农民,也开始向秀兰请教种地的事情。

李翠花看到秀兰越来越受村里人尊重,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愧疚。高兴的是自家儿媳妇有本事,给张家挣了面子;愧疚的是这些年对秀兰的苛刻和刁难。

有一天,李翠花独自找到秀兰,欲言又止。秀兰正在院子里择菜,看到婆婆来了,赶紧站起身来。

「妈,您有事吗?」秀兰问道。

李翠花搓着手,犹豫了半天,突然跪在了秀兰面前:「闺女,这些年是我瞎了眼,看不到你的好,还那样对你...你能原谅妈吗?」

秀兰吓了一跳,赶紧扶起婆婆:「妈,您这是干什么呀!您快起来,让邻居看见多不好。」

「我不起来!」李翠花哭着说,「除非你说原谅我!」

秀兰眼圈红了:「妈,都过去了,我没怪您。咱们是一家人,何必计较这些?」

这一刻,婆媳俩抱头痛哭,多年的隔阂和误会在泪水中消融。

小妹也改变了对秀兰的态度,开始主动帮她干活,向她学习。有时候秀兰教她绣花,她学得有模有样,两人的关系渐渐亲近起来。

秀兰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她不仅在村里有了一席之地,还被县里聘为农业技术员,负责指导周边几个村的农业生产。她绣的花也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有城里的商店专门来收购她的作品。

随着收入的增加,张家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他们在村子里盖起了新房子,是村里第一户用上砖瓦的人家。大河也在秀兰的鼓励下,学习了一些农业技术,不再是那个懦弱没主见的男人了。

转眼又是一年春天,秀兰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粉红的花朵绽放得正艳。

「秀兰,你这桃树哪来的?真好看!」路过的村民赞叹道。

「是我从城里带来的种子,这么多年才舍得种下去。」秀兰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这棵桃树,是她父亲生前最喜欢的。现在,它在张家的院子里生根发芽,象征着秀兰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找到了归属。

日子就这样平静而美好地流淌着。秀兰的肚子也渐渐大了起来,村里人都在猜她肚子里是男孩还是女孩。

「肯定是个小子,你看她肚子尖尖的,直冲前面呢!」村里的老人家信誓旦旦地说。

「我看像个丫头,你看秀兰这气色多好,脸上红扑扑的,肯定是个闺女!」也有人这么说。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张家的希望,是秀兰和大河爱情的结晶。李翠花已经开始张罗孩子的小衣服了,每天笑得合不拢嘴,整个人都年轻了十岁。

那天,秀兰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村口走来。她眯起眼睛仔细辨认,然后激动地站起身来。

「妈!」秀兰喊道,大步迎了上去。

来人正是秀兰的母亲。自从秀兰嫁到张家,她的母亲就一直没有来看过她,因为当时的处境不允许。如今,随着政策的改变,她终于可以来看望女儿了。

母女相拥而泣,多年的离别和思念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

「女儿,这些年,你受苦了...」母亲抚摸着秀兰的脸,泪流满面。

「妈,我很好,真的很好。」秀兰擦去眼泪,露出幸福的笑容,「以后,您就住在这里,跟我们一起生活好吗?」

母亲点点头,看着秀兰隆起的肚子,慈爱地说:「好,妈妈要看着外孙出生,要看着你幸福!」

秀兰的母亲的到来,为张家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她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很快就和李翠花成了好朋友。两位老人整天在一起说东道西,时不时地还为了谁来照顾秀兰争得面红耳赤,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秀兰的预产期越来越近了。

那天深夜,秀兰突然感到阵阵腹痛,大河紧张得手足无措,两位老人则沉着冷静地准备接生用品。

「别怕,闺女,妈在这儿呢!」秀兰的母亲握着她的手,安慰道。

「对,有我们两个老婆子在,准没事!」李翠花也说。

经过一夜的努力,天刚蒙蒙亮,一个胖小子的啼哭声就响彻了张家。

「是个儿子!是个大胖小子!」李翠花兴奋地向门外等候的大河和村民们宣布。

大河激动得语无伦次,村民们也跟着欢呼雀跃。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仿佛预示着新的希望和未来。

秀兰躺在床上,满头大汗却笑得灿烂。她看着怀里的小生命,又看看周围关切的亲人们,心里满是感恩和幸福。

她想起了自己被撕毁的知青证,想起了在猪圈旁边的杂物间里度过的艰难岁月,想起了被欺凌被羞辱的日子...但此刻,那些伤痛似乎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坚韧和成长带来的力量。

「爸爸,我们有儿子了...」秀兰轻声说,仿佛是对着天上的父亲诉说着自己的幸福。

窗外,那棵桃树上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祝福一般洒向这个充满爱的家庭。秀兰知道,无论未来还有什么风雨,她都已经学会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用爱和宽容化解仇恨。

她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城市知青,而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农村妇女,一个受人尊敬的母亲,一个拥有幸福的普通人。

岁月可以带走青春,带走容颜,但带不走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秀兰的知青证虽然被撕毁了,但她的尊严和价值却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重生。

这就是七十年代一个普通知青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用血泪和汗水写就的人生篇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或许被命运捉弄,但她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如今,站在村口的桃树下,看着秀兰抱着孩子在阳光下的身影,我不禁感慨万千。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但只要心中有爱,有坚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秀兰就是最好的证明。

0 阅读:27

念之随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