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就一直在拿关税说事,目的其实也很简单,通过关税做牌,然后拿到一些求而不得的东西。
中国对于美国加关税的无理,也实施了同等对待,不过中国对美国进口的关税从84%提升到125%以后,在加关税问题上,已经不感兴趣了。
以至于在四月十二号的时候,中国对外宣布,若美国继续加关税,将不再理会。
什么意思呢?

因为125%的关税,其实已经打断了美国商品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就像原本十块钱的刀削面,现在价格上涨到了二十二块五一样。
面对这个价格,拿着二十二块五,吃个盖浇饭,加个小菜,保不齐还能来杯啤酒解解渴。
你说顾客怎么选?
所以将关税继续加下去,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实际意义,变成小朋友们玩的数字游戏了。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件事来说一说。
美国的激动和破防
中国的语言难道有很大的魔力吗?中国人能看明白的意思,美国居然没看明白。
在中国宣布停止继续往上加关税之后,美国总统的反应是开心,甚至还在四月十二号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庆贺短文。
大概意思是,中国之所以不再继续和美国飙升关税,说明他的关税政策起到了效果,而且结果非常的好,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
当然其中还强调了他制定的关税政策进展迅速。
美国其实没有明白一点,中国不再继续加关税,是不想像小孩子一样玩着无聊的游戏,但代表不了中国不会继续反制美国的无理政策。
比如中国进口巴西的大豆数量激增,仅仅在四月份上旬,中国就购入了至少二百四十万吨的巴西大豆。
这个数量创造了历史记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大豆的地位。

大豆含有40%的蛋白质和20%的油脂,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可以提供完全蛋白质的作物,甚至可以代替动物蛋白。
而且大豆的副产品,还可以作为饲料和有机肥料来使用。
所以大豆是全球最大的油料作物,在榨取的植物油脂中它的占比可以达到57%。
那么中国又是大豆的最大消费国,需求量占据全球产量近30%。
相反中国的大豆自给率却不高,本身只能提供20%的需求,所以高度依赖进口,而进口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亿吨以上。
在2013年之前,美国是中国进口大豆的最大来源国。

而大豆是中美贸易逆差的最大单一产品,在2017年的时候,逆差达到了一百四十多亿美元。
但从2013年之后,美国的大豆地位就开始下降,比如在2023年的时候,来自巴西的大豆就有九千七百多万吨,远远超过了美国,甚至到了2024年的时候,巴西的大豆是美国的两倍。
那么在美国不断加征关税的情况下,中国再次加大从巴西进口大豆,美国的种植大豆的农场主首先就感到了寒意。
要知道美国的农场主几乎都是依靠贷款来经营的,而从2021年开始美联储不断地加息,这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持续变大。
比如到了2024年美国农场的利息支出同比就高出了41%,很多小的农场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燃料、化肥、种子的成本都在上涨,利润空间进一步的压缩。

就连美国的农机巨头约翰迪尔的拖拉机,在2024年的销量都下滑了22%。
所以别看中国转买巴西大豆,它会进一步压缩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对于美国农场主来说是很致命的。
尤其是在关税提高到125%以后,美国大豆的价格会让中国市场无法接受美国大豆,自动选择其他国家的大豆也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和巴西合作,不仅仅是大豆,还有铁矿石,要知道巴西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
再有就是能源,在2025年四月十一号的时候,巴西的能源部长就公开表态,十分感谢美国给巴西送过来的机遇。
而且他还准备带着巴西的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的企业在能源领域中进行合作。

就这还没完,还想要和中国电网达成一些合作。
巴西带着满满的诚意而来,当然中国也不会吝啬,至于最后会谈到什么程度,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再有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四月十号开始访问中国,这是桑切斯三年内第三次访问中国了。
其中的意味就非常的明显了,要知道这是在四月二号的时候,美国就宣布了对等关税的背景下发生的。
以至于美国财长对于这件事都公开威胁西班牙,“与中国占队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而在这次访问中,桑切斯还签署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5—2028年)》。
西班牙的农产品将进入到中国,而且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将在西班牙得到开拓。
其实世界就是一个圈,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点。

美国这个时候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在和各国进行磋商,建立关系的时候,美国却发话了,只要中国愿意和美国谈的话,美国还是可以接纳中国的。
接纳?怎么接纳?
估计是美国在对等关税之后,已经有七十五个国家想要和美国谈谈的情况下,让美国有了莫大的信心吧。
当然美国的操作远不于此,在四月九号的时候,还暂停了七十五国的制裁,甚至在四月十一号的时候,出现了关税系统故障的问题,以至于美国没有办法对各国加征关税了。
说实话真心看不明白美国的操作,你都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出什么,让你永远感觉出其不意。
当然攻其不备就免谈了,毕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成了看客,只有做好手上的事,按照原本的计划推进就完了。
这也许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