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唯一被捕经历:秋收起义前夕被抓险遭不测,靠两块银元脱险

风华评过去 2024-08-29 16:28:57

1927年9月的一个清晨,湘赣边界的铜鼓县张家坊镇笼罩在一片紧张气氛中。34岁的毛泽东正带着两名同志悄悄潜入这个交通要道,准备前往铜鼓县城筹划一场震惊全国的起义。然而,他们很快就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这场看似偶然的遭遇,却成为了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转折点。

那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长江到湘江,从上海到南昌,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反动派高举屠刀,口号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共产党人的处境岌岌可危,几乎每天都有人被枪决的消息传来。

就在这种险恶环境下,毛泽东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 - 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9月初,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准备前往铜鼓县。为了不引人注目,他和两名同志乔装成了采购员的模样。

他们避开了人多的大路,选择了偏僻的山路前行。山高路远,毛泽东的脚上磨出了血泡,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他们不敢停下,只能咬牙坚持。

经过一天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张家坊镇。这里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处,戒备森严。毛泽东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决定先在一家客栈住下来。

第二天早上,他们正在店里吃饭,突然闯进来一群荷枪实弹的团丁。"都别动!统统到团防局接受审查!"为首的团丁大声喝道。

毛泽东的同伴潘心源赶紧解释:"长官,我们是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准备去铜鼓买夏布和桐油。这是矿上开的证明信,请过目。"那团丁接过信件,反复查看了两遍。他狐疑地盯着毛泽东几人:"你们不像是矿工啊,跟我们走一趟吧。"

眼看情况不妙,毛泽东暗暗叫苦。但他知道此时不能硬抗,只好跟着团丁们往外走。出了客栈,毛泽东发现街上已经抓了不少人。有小商贩,有农民,还有些看起来像是学生。大家都被当成了"共产党嫌疑分子",用绳子捆着押往团防局。

毛泽东和同伴们被编入队伍,跟着往前走。他们心里清楚,一旦进了团防局,九死一生。必须想办法逃脱!

刚开始,团丁们看得很紧,生怕有人逃跑。走了一段路后,他们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聊天抽烟。毛泽东心里七上八下的,一边走一边绞尽脑汁想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 - 何不试试用钱买通这些团丁?

他快步走到潘心源身边,小声问:"身上还有钱吗?"潘心源摇摇头:"都捆在里面了,一时拿不出来。"毛泽东叹了口气:"那只能另想办法了。你们先走,我垫后。到时候在铜鼓汇合。"潘心源会意,加快脚步往前走。一个团丁见状,喝斥毛泽东:"喂!走快点,跟上队伍!"

毛泽东装作很痛苦的样子:"长官,我脚疼啊。"说着,他故意晃了晃身子,让口袋里的银元发出叮当响声。那团丁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力,目光死死盯着毛泽东的口袋。

毛泽东见有戏,赶紧套近乎:"这位大哥贵姓?老家是哪里的?"团丁警惕地看了他一眼,但还是回答了:"我姓黄,湘潭人。"毛泽东趁机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银元,塞到黄姓团丁手里:"黄大哥,这点钱请你喝茶。"

黄姓团丁迅速把钱藏好,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继续走。走到一个路口时,黄姓团丁突然朝旁边的山林努了努嘴,示意毛泽东可以往那边逃了。

毛泽东心领神会,拔腿就跑。其他团丁发现有人逃跑,大喊着追了上来。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灵机一动,把剩下的银元往路边一扔。果然,团丁们顾不上追人,纷纷争抢起银元来。这么一耽搁,毛泽东已经跑出老远。他一口气冲进了浓密的山林,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甩开追兵后,毛泽东并没有松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还不安全,必须尽快离开这个地方。他一路狂奔,翻山越岭,也不知道跑了多远。直到看见前方有一片开阔地,才停下来喘口气。

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四下望去,到处都是茂密的灌木丛,根本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

正当他不知所措时,突然发现山脚下有一条深水沟。沟边长满了高大的茅草,正好可以藏人!

毛泽东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跳进水沟,整个人埋在茅草丛中。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追兵的脚步声。那些团丁们大声呼喊着,四处搜寻他的踪迹。

好几次,追兵就从毛泽东藏身的地方经过。有一次甚至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伸手就能碰到他。毛泽东屏住呼吸,一动也不敢动。他的心跳得厉害,生怕被人发现。

但是奇迹发生了。那些团丁们来来回回搜索了好几遍,就是没发现藏在草丛里的毛泽东。直到天色渐暗,追兵们又累又饿,只好悻悻而归。

等到四周彻底安静下来,毛泽东才敢从草丛里钻出来。此时的他狼狈不堪 - 浑身是泥,衣服破烂,脚上还在流血。但他顾不上这些,必须尽快找个地方躲起来。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挑着柴火的老农从山上走下来。毛泽东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迎上去:"大叔,请问这是哪里啊?"

老农放下柴担,打量了他一番:"这里是铜鼓的月形湾。你怎么跑到这穷乡僻壤来了?"毛泽东松了口气,总算到了铜鼓境内。他简单解释了自己的处境,希望能得到帮助。

老农听完,沉吟片刻,指着远处说:"我家就在前面那个村子里。你先在这里等着,我把柴火送回去就来接你。"毛泽东千恩万谢,心里终于有了一丝希望。不一会儿,老农果然回来了。他带着毛泽东回到家里,给他弄了些吃的,还找了件干净衣服让他换上。

第二天一早,老农还帮毛泽东买了双草鞋和一把雨伞。临别时,老农把毛泽东送到一个三岔路口,指着一条路说:"沿这条路走,翻过那座山就是排埠。从排埠到县城只有二十来里路了。"

毛泽东感激不尽,问道:"大叔贵姓?我日后一定报答您的恩情。"老农摆摆手:"我姓陈,不过你不用记住。快走吧,别耽误了正事。"

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去往铜鼓县城的路。他不知道,这个名叫陈帷德的老农,日后会成为他口中的"救命恩人"。

毛泽东赶到铜鼓县城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召开会议、改编部队、看望战士,为即将到来的起义做最后准备。

9月11日清晨,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一声惊雷响彻云霄,震惊全国的秋收起义爆发了!鲜红的旗帜在湘赣边界高高飘扬,宣告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毛泽东站在高处,望着蜂拥而至的农民和工人,不禁百感交集。就在几天前,他还在这片土地上亡命奔逃。如今,却要带领这些普通百姓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

他深吸一口气,拿出纸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这首诗不仅是对起义的呼吁,更是对他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那个"修铜一带",正是他几天前九死一生逃出生天的地方。

从此以后,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他带领起义队伍转战湘赣边界,最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场起义,成为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的进程往往就在这样看似偶然的时刻被改变。一个普通农民的善意,一个贪财团丁的疏忽,都可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今天的我们回看这段往事,除了感慨历史的戏剧性,更应该思考:在关键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的那个人。无论是站在高处的领袖,还是市井中的普通人,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历史的走向。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