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咽气那会儿,马凤山心里还是充满了不甘。
很久以前,咱们中国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做一架大飞机,运-10,而马凤山就是负责这事儿的其中一位大佬。
为了搞好这个项目,马凤山真的是拼了命地投入,把自己的心思全搭进去了。
然而,到了1985年,这个项目因为被认为“没啥大价值”,就被上面给暂停了。
【才能出众】
运-10项目没能成功,这事儿成了马凤山心里头一直过不去的坎儿。
马凤山身体变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心里头郁闷。
更让人难过的是,马凤山走了以后,大家才慢慢反应过来,当年喊停那个运-10项目,真是个大错特错的选择。
换句话说,那时候,大家对运-10这个项目的潜力和重要性,看法上有很大的偏差。
1929年诞生的马凤山,那可是中国航空界里一个耀眼的大人物。
马凤山从小家里头就穷,可他偏偏有股子不一样的能耐,对航空这事儿热爱得不得了。
他小时候老是碰上打仗,因此,经常能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轰隆隆地飞过。
旧时候,咱们中国和别的国家比,航空技术上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事儿让马凤山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非得好好钻研航空技术不可,得让咱们中国也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再也不用受别人的气。
1949年那会儿,马凤山去考了交通大学,选的是航空工程专业,结果他考上了。
那时候,中国各大高校的教育资源都算不上丰富。
航空工程那边,手里头的资料少得可怜,还都是七拼八凑的,就连图纸也是漏洞一堆,错误连连。
不过,就在教育资源那么差的情况下,马凤山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在这一行里混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毕业后,马凤山直接去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上班。没多久,他就因为技术过硬,在厂里脱颖而出,成了大家公认的技术骨干。
下班之后,马凤山总是自己琢磨机械工程的知识,还参加了不少飞机的研发项目。
1959年那会儿,咱们国家的航空研发碰到了大麻烦。
那时候,咱们国家在造飞机方面,技术和资料大都是靠苏联帮忙提供的。
但就在那一年,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那边把所有的援助专家都撤走了,连同那些资料也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马凤山那时候正在搞的轰-6项目,就因为这事儿卡壳了。
不过,马凤山这人挺有心思的。
以前,马凤山在搞研发那会儿,就把飞机得用的那些数据都记下来了。
再者,马凤山察觉到了中国和苏联在技术上的差距。
因此,他很早就自己动手学起了俄语,日常里研读了许多俄语技术文档,还记下了好多笔记。
在这个超级艰难的时候,马凤山站了出来,凭借着以前积累的技术本事,还是带着大家一起钻研轰-6的研发工作。
到了1969年那会儿,轰-6终于开始大规模生产了。这代表啊,咱们中国能自个儿造中型轰炸机了,不再依赖别人。
马凤山不光盯着军用飞机,他老早就心里有数了,觉得以后民用飞机技术的发展才是重头戏。
因此,他多次动笔给上级部门写信,盼着能早点动手搞民用飞机的研发工作。
【成果斐然】
1970年的时候,马凤山心心念念的事情终于成了真,上头拍板说要开始搞运-10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
项目组选择在上海安顿下来,那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挺糟糕的。
其实吧,上头拨的钱真的太少了,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研发飞机这事儿,那可是个大开销。
要想搞研发,就不能在钱上省着花,那就得在生活开销上狠狠心,能省则省了。
大家全都挤在那间小宿舍里,床上是临时架起的双层铺,连个像样的大书桌都摆不下。要是有了啥好想法,就直接趴在床板上,拿笔写写画画。
遇到得大家一起商量事儿的时候,他们就会去隔壁工厂的饭堂凑合一下。
之后,手头越来越拮据,大伙儿都琢磨起怎么变废为宝。废旧箱子、门板全成了绘图的好帮手,稿纸正面写完接着用反面,就连平时看的报纸也舍不得丢掉,一点点铅笔头在这儿都成了香饽饽。
夏天一来,那情况可就惨了。
他们住的地方紧挨着机场,那儿特别吵,蚊子还多得要命。
好多员工被咬得手脚都肿了起来,一忙起来,压根儿没空防着,不少人要等到皮肤被咬得都烂了,才想着去医院瞧瞧。
幸运的是,大家心态都很积极,就算环境再差,工作那股子劲儿还是足足的,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想法冒出来。
那时候,大伙儿最头疼的事儿就是缺钱,前期的研发工作已经烧掉了不少钱。
但更让人头疼的事儿是,就算飞机真的给造出来了,要想接着大批量的生产,手头那点钱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架飞机要是没法大规模用起来,那不就跟一堆废铁没啥两样嘛?
因此,得从最开始研发那会儿,就想办法把造飞机的成本给降下来。
他们尝试了各种设计方案,足足有好几千种不同的思路。
那时候,中国遇到了技术上的大难题,被卡得死死的。苏联和美国虽然都走过了这条路,也成功了,但咱们没法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只能靠自己硬着头皮上。
要从平地建起高楼大厦,不用多想也知道这挑战有多大。
另外,那会儿,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人才真的很少。
除了马凤山这几个关键的技术大拿,团队里其他人要么是别的领域临时拉来的帮手,要么就是才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没什么经验。
有这么一伙人,组成了一个队伍,那时候外界好多人都觉得他们不行。
有不少人直言不讳地调侃,说这群人就算凑一块儿,奋斗五十年,也未必能搞出一架新飞机来。
但最终,他们取得的成绩,让那些之前嘲笑讽刺的人都哑口无言了。
1980年的时候,运-10的研发设计小组总算是把最终的计划给定下来了。
他们费了十年工夫,最终确定了制造民用飞机的研发路子。
这一年,大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第一架飞机的试飞。对马凤山来说,那一刻紧张得要命,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难忘、最揪心的时候。
这群专家真的是费了好大劲,历经重重困难,才让运-10这个项目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要是试飞不成功,那十年的辛苦打拼可就全白费了。
那天,机场里挤满了人,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还有媒体记者都聚在了一块儿。这可是头一遭的尝试,说不定也是唯一的机会。
所幸的是,最终的结果没让大伙儿感到落空。
听到发动机轰隆隆地响起,第一架运-10飞机慢慢地飞上了天。飞行员掌控着它,这架民用飞机很顺利地就完成了飞行任务。
【壮志难酬】
飞机降落后,机场里响起了激动的叫声,大家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一向沉着的马凤山,这时候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经过整整十年的拼搏,马凤山感觉一切辛苦都值了,因为他看到希望的曙光近在咫尺,感觉中国很快就能迈进航空的新纪元。
试飞顺利过关的那天,成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大型客机的实力。
接下来的几年,马凤山带着他的团队,不断努力提升运-10的研发水平,心里头就盼着咱中国的客机能早点儿推向市场。
不过,到了1985年,马凤山意外地收到了一个紧急通知。
民航局通知他,已经决定先停下运-10的研发工作。
听到那消息,马凤山整个人都愣了,眼睛瞪得圆圆的。
项目总算是稳稳当当地搞起来了,现在也正是往好处发展的时候,咋就非得挑这节骨眼上给停了?
马凤山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于是他连打好几个电话,还特地跑了好几趟北京和上海。
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就是,因为一场大规模的金融风暴来袭,运-10项目已经没法拿到足够的钱了。
但这个说法,马凤山并不买账。
这些年,项目组手头紧,经费短缺一直是个大难题。
然而,以前不管手头有多紧,马凤山总能想到法子应对过去。
实在不行,马凤山会去找些更便宜的零件,画些更简单的图纸,只要项目还能继续,他就会咬牙撑下去。
但是,他提出的请求又一次被狠狠拒绝,这个项目铁定要停了。
马凤山受了很大打击,感觉一下子苍老了许多,那段时间,他就像没了头的苍蝇,不知道该往哪儿飞。
每天,他还是会跑到工厂里头,但到了那里才发现,已经没有活儿能干了。
最终,他只能无奈地坐在仓库大门口,瞧着那些零件一点点被锈迹侵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默默地流了下来。
现在大家伙儿都明白了,运-10项目没能搞成,不光是因为钱不够的问题。
运-10项目停了一年后,民航那边转头就跟美国麦道公司搭上了线,开始大量引进他们的民航飞机。
由于引进了外国飞机,之前为了运-10建造的那条组装线,就被大规模地拆掉了。
为了给麦道公司的产品腾地方,仓库里连那些当年研发时用的好多资料都给清走了,结果后来不少都搞丢了,散落得到处都是。
那时候,马凤山他们为了搞出新的运-10,直接向上面要了价值好几千万的高级材料。
然而,项目突然被终止后,那些原本珍贵无比的材料,竟然被拿来当做了练习铆钉枪的工具。
马凤山因为得知了那件事情,心里头急得不行,结果就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马凤山进了医院后,军区的大领导们都抽空去探望他了。
马凤山带领的项目团队,跟军区那边一直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和交流。
要是运-10这个民用飞机项目能顺利搞定,那以后造大型军用飞机,对我们来说也就轻而易举了。
因此,部队上头的人对这事儿特别上心。
马凤山一见到军区领导,情绪就激动起来,他气愤地说:“这事儿,明摆着就是冲着运-10来的,一次有预谋的打击!”
马凤山也提到,要是民航能像军方那样给予运-10大力扶持,事情或许就不会演变到如今这个地步。
运-10项目被终止,不光是这些人付出的努力白费了,更重要的是,这让中国成为航空强国的梦想受到了重创。
【惨痛教训】
在民航领域跟美国联手,这决定说真的挺没远见的。
那时候,美国的民航业已经相当发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
他们的生产线效率极高,能轻松生产出一大堆,足足上万架的飞机。
美国那边早就看上了中国这个大蛋糕,从70年代末开始,他们就使足了劲儿,想把自家的民航飞机推销到中国来。
1981年的时候,民航的头儿沈图,给上面递了个申请。
这份报告,说白了,就是导致运-10项目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沈图在报告中直截了当地讲:“运-10飞机其实就是照着波音707的样子做出来的,但波音707这种飞机早就不流行了,民航根本不打算再买这种飞机。所以,咱们现在是不是还得继续研发像波音707这样的飞机,这事儿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受沈图那些错误想法的影响,从1981年到1985年期间,运-10飞机的好几次试验尝试,都被民航那边给挡回来了。
到了1985年的时候,那个计划就完全泡汤了。
但是,跟美国公司联手,中国真的捞到好处了吗?
答案很明显不对。根据数据统计来看,从1973年到2013年这四十年间,中国大概从美国买了1000架左右的民用飞机。
就在2004年到2006年这短短几年里,中国花在买飞机上的钱,竟然高达4000亿元,真是个天文数字。
价格之所以会这么高,说白了就是因为生产线被美国人把控着。
他们能随意抬高价格,而我们国家却得被动接受,毕竟在当今社会,民航运输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美国要是把控了民航制造的生产链,那就等于卡住了我们的一个关键要害。
咱们国家在这方面花的冤枉钱,比当年搞运-10飞机研发那会儿多了去了。
另外,要是当年运-10真的开始用了,那咱们就完全不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了。
完全有可能赶上并超过美国,坐上全球民航飞机制造的头把交椅,掌控起价值高达上千亿美元的民航产业。
不过,到了1985年,所有这些都化为了乌有。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当年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惨重。
但话说回来,再次出发,前面等着咱们的又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2007年的时候,中国重新启动了自主研发大型飞机的计划。
到了2017年5月5日那天,咱们国家自己造的C919大飞机,终于试飞成功啦。
中国其实能避免这漫长的32年煎熬,要是马凤山他们这批科学家,能在活着的时候,亲眼见证运-10翱翔天际,那该多好啊。
哎,说真的,时间这玩意儿真是一去不复返。现在回头瞧瞧那段往事,咱们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长叹一口气了。
值得庆幸的是,到最后,我们终于把以前犯下的错给纠正过来了。
现在,大伙儿给那个挺让人惋惜的运-10飞机建了个纪念碑,碑上写着中国航空人的心里话——“坚持到底”。
要是马凤山在天能看见,希望如今中国航空的强大实力,能给他带去一些宽慰。
中新社报道《运10大飞机首席设计师马凤山:助力中国大客机翱翔蓝天》马凤山,这位运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中国大型客机的升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精心设计和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大客机终于得以翱翔在蓝天之上。马凤山在飞机设计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运10飞机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不断创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中国的大型客机梦想成真。他的付出和贡献,不仅让中国航空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和尊严。马凤山,这位默默奉献的航空人,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大型客机发展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