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写《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从白到清明,深意和密码都在诗里。
儒家所谓“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是人通过修养达到心性清明,德性纯粹,于是“诚于中,形于外”。
清明一词,其实哲学意味极其深厚,它是一个被节日、节气名耽误的慧词。

王阳明也说过“清明”境界。
他曾说,“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传习录》)
每天可以分为五个世界。夜气清明,是羲皇世界,是最好的世界。“夜气说”是孟子提的。《孟子·告子上》中提到 “夜气”,他认为“夜气”是一种滋养,是人应该时刻保持的、掌控其内心的必然状态。人不能让“夜气”消散,否则就会有问题,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人心最好的境界就是“清明”。那么怎么样获得“清明”?《大学》里面设置了修身的七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是知止?用宁静和清明把散乱和昏昧去除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
现在人总在追求抗衰抗老,其实秘诀就是养静,就是心境清明、轻安、不昏沉。
除了儒家,佛家也在谈清明。比如《楞严》说,“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眼见狂花是翳眼,而眼见晴空万里则是清明眼。人心着相,就是翳眼,充满局限,冲破翳眼,才能达到无限可能性。
而道家呢,气清景明,引申为《道德经》里的“涤除玄览”,通过清洁身心达到精神澄澈,跟庄子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境界相通。(注:虚室代表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没有外界的干扰,心灵能够保持宁静。生白、吉祥表示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和祥和,它不需要外力干预或争取。止止则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停留下来,不执着不刻意追求。)
清明的境界,它在平静的内心之上还有一种精神性的引领力、通透力、系统力,是有自己的底层逻辑和思维系统的。人,光是平静是不够的,得有内核和技术,不然怎么能够达到“人生看得几清明”?
孔子其实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高的人。“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世人皆知,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回。颜回居于陋巷,其志不改,英年早逝,人格上一点污点都没有,他就是那种纯粹的白。好学充满了他的生活,孔子评价,在颜回之后,再也见不到如他这般好学的人。
孔子的生存和发展逻辑是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的,学这件事,比什么都优先。儒家的精神,首先应该是有颗创新的心。
所以当子路举荐子羔为季氏做费宰,孔子说:“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不学习,只在社会上历练的人,为什么孔子觉得有危害?因为孔子认为的“学”,并不仅是知识,而是哲学上的抽象和思维上的提升。
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人得有内心之核和自动更迭系统。人不管学什么,学习和修身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完善自己,这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的。都没有把自己准备好,让自己有精神世界的享受的人,交付给社会即便是去做贡献的,也是匮乏的,也是会外求,求权力求资源求上升求帮助,进而影响社会系统的。看看那么多晚年失节的人,就明白了。
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曾说,一个圣贤,并不是一件一件道德困惑解决后才最后达成,而是圣贤人格的整体养成使他自然可以应付各种具体境遇,因此,古代重要的问题常常是如何从小养成一些基本的品质和美德。
大家都要先有自己的核心的学习领域,思想风格,然后在社会中进化历练。这就是有核心再演化的逻辑。
君子造次颠沛,也会坚持内心,是因为他的人格整体养成,是好学的,甚至是先知先觉的。
人觉醒的前提是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做事。为什么光是读书是不够的,光是做事也是不够的?因为读书有助于思维的形成,人格的稳定,而做事是去试验这样的思维和人格的,不然行事风格都是碎片化的,不可捉摸的,自己都无法预料会被社会和人群塑造和裹挟成什么样子。
清明,是因为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维体系。下学而上达,学了,才能对自己的天命有理解,对宇宙、社会、人生有一定的把握。上达,就是知天命了。孔子从下学到上达,也花了35年。
“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礼记·乐记》)清明,指的是音乐的清越、澄澈。音乐的清朗之声于天的通透性相呼应,音乐是崇高和纯净的。音乐也像大地一样深厚广博。四季循环往复,有规律有始终,风雨的来去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傅雷曾形容贝多芬——贝多芬在早年、中年剧烈挣扎与苦斗之后,到晚年达到的一个精神上清明恬静之境。人生都是如此,最终就是“白贲”“清明”,形成了自己核心思想和思维方式。只在一心清明间。
所以,人一开始就得有意识地营造自己的心境,继而提炼自己的内核、风格、思维方式。不然都是浑浑噩噩,无法清明自在的。
/// END ///
No.6287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